淮安: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

发布时间:2022-09-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淮思研    

党中央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明确提出3060战略目标。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碳排放提前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成美丽中国示范省份。淮安是通济江淮的生态文旅水城,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城市,也是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正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力绘好美丽江苏淮安画卷,努力为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淮安力量。

坚持特色之路,明确绿色高地目标内涵

淮安市打造绿色高地的关键在于字,这不只是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而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系统性要求,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化追求。

生态环境基底高颜值淮安市地处江苏美丽中轴核心板块,是大运河和淮河沿线的枢纽城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和水源地,拥有特殊的生态地位和独特的禀赋优势,境内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近1/4,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9.2%,森林覆盖率达18.2%十四五期间将坚决守好绿色生态最大资源,传承绿、水、文、城相融的江淮水乡特色底蕴,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保障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生态格局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打造绿地林地湿地共融共生的生态系统,做出更多具有淮安辨识度的绿色标杆,打响全国闻名的江淮绿心特色品牌。

生态空间格局高魅力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发挥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优势,从市域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布局等方面入手,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一区两片四轴总体空间布局和两主四副多线生态安全防护格局,科学划定1156个省级生态红线区域,将白马湖、洪泽湖纳湖入城,充分彰显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城市生态布局特质。十四五期间将以生态空间为引领,深度挖掘生态资源特色,着力塑造以水为脉、以绿为带、蓝绿交织的特色区域空间,促进美丽宜居城市、美丽特色城镇、美丽田园乡村有机贯通,形成自然灵动、水韵旖旎、人景和谐、各现其美的全域魅力空间格局。

生态绿色产业高质量十三五以来,淮安市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绿色经济,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着力构建以333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创成国家级淮安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获批新能源示范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十四五期间将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做好生态与产业、文化融合文章,推进特色主导产业绿色化改造,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资源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发展资源,走出好风景引来新经济创新之路,成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先行示范区。

生态服务供给高品质十三五以来,淮安市严守环境保护底线,全面落实点位长制度,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市PM2.5浓度降至42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25%,优良天数比率提升至80%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省定考核要求、全部消除劣类,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5.4%、位居全省第二。十四五期间将把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度、舒适度、满意度作为衡量绿色高地建设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绿色生活政策体系,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服务优质产品供给,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生活,真正让淮安成为长三角北部地区最养人的绿色福地。

生态治理体系高效能十三五以来,淮安市注重绿色制度设计,积极构建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治理体系,制定出台《永久性绿地保护条例》《古淮河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列入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在3.5%以上。十四五时期将实行严格的生态要素系统性保护,围绕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运行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构建形成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生态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等全方位可持续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加快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专项行动,确立绿色高地关键路径

紧盯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倒逼全面绿色转型,发挥市场功能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法,壮大绿色主导产业做强生态经济支撑,让水韵淮安彰显千年运河城市特质。

一是实施绿色主导产业突破行动,挺起生态经济脊梁。聚力打造绿色地标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发展绿色食品、生态文旅两大千亿元级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酒及饮料等产业集群,同步提升农产品价值和农业生产碳汇能力。按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旅水城,将淮安打造成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的最佳目的地。聚力发展战略性绿色新兴产业,重点突出生态康养产业以及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性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聚力打造知名生态产品品牌,坚持全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带动相关绿色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各县区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价值的地方产品,打造以淮味千年为引领的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

二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探路行动,抢占绿色发展风口。着力提升汇碳能力,坚决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巩固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扮靓淮安生态基底,提高生态碳汇能力。大力推进实施系统治理,加大对大运河、淮河、洪泽湖、白马湖等河湖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效发挥湿地、河湖、土壤的固碳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聚焦提高碳经济效率,制定碳汇产业标准,探索碳捕集、封存技术,重点培育碳汇产业链相关的低碳技术、数字能源服务、绿色建筑等产业,加快建立产业链耦合共生、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争创中国碳中和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先行先试,有效承接中央和省高端资源。

三是实施水韵淮安展现行动,打造近悦远来的幸福宜居城市。围绕建设水韵江苏示范区,充分彰显江淮水乡特色,使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服务最终统一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让绿色高地成为汇聚人气、吸引人流的绿色磁场和美丽家园。重点推动一廊双圈多极点绿心先导区、展示区建设。一廊: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轴线,系统推进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修复、岸线景观塑造、绿色航运建设,在沿线片区串联建设一批江淮风情小镇、特色村落、风貌景观,打造淮上美丽轴、运河如意洲双圈:在高铁、高架、高速进出口沿线精心打造层次丰富、色彩鲜明、绿意盎然的城市道路景观,形成环绕城市的一条靓丽绿腰带;紧抓江淮生态经济区区域绿心湖群建设契机,加快淮河洪泽湖等环湖主要水体涵养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以美丽清纯洪泽湖、一见清心白马湖为圆心的环湖绿色生态圈。多极点:以五河口、蒋坝等为绿心极点,串联起淮沭河、盐河、黄河故道等市域河流形成多个区域性生态廊道,连接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板块,全力展现江淮水乡湿地风貌。

四是实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展行动,畅通两山转化通道。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着力构建健全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资源整合,组织开展全面系统调查,建立全市山、水、林、田、湖、矿、湿地和集体用地等资源目录清单,研究制定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系统评估区域资源整体价值。积极培植生态资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市、县区两级生态资产运作平台公司,鼓励和支持依托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资源产权交易平台,推动自然资源资产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资本融资运作,通过创新融资担保、推动龙头企业上市、建立绿色产业基金、组建生态银行,以及引入保险、债券等多元金融工具,推动资本要素进入农村地域和生态资源保护开发领域,增强筹措资金、服务实体的能力。

巩固深化提升,丰富绿色高地实践意义

从淮安市打造绿色高地的发展实践看,推进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坚持从战略设计、导向指引、政策创新、制度改革等各方面,进行通盘谋划、统筹实施、整体推进。

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战略指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淮安市始终坚持在思想行动上自觉践行,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致力生态提标提质提效,努力打造一系列具有淮安标识度的绿色示范。应当深刻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坚持将生态保护作为国之大者,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担当起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的时代重任。

坚持将GDPGEP协同增长作为价值追求。长期以来,GDP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过分追求GDP也给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淮安市打造绿色高地,是要追求既要含绿量又要含新量”“含金量的更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不能再简单以数字增长、经济增速判断经济质效好坏,应当坚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原则,在全力提升发展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追求绿色GDP增长,从而实现GDPGEP协同增长。

坚持将厚植生态特色优势作为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淮安市始终坚持将生态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加以保护利用、把生态优势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加以培育厚植,注重拉长生态经济长板,切实以绿起来带动强起来。应当坚持从战略高度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和利用,全力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比较优势,走出具有地方特色、更有竞争力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关键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淮安市积极借鉴先进地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做法,持续放大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推进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等经验效应,为破解绿水青山可量化、可交易,以及可增值、可转化问题提供了方案。应当积极运用改革创新思维办法充分激活生态资源要素,尤其要围绕建立有利于生态资源保护利用的系列政策以及交易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转化,全面释放更多政策制度红利。

(调研组成员:江山、谢善智、程福康、王宇宙、王志专)

责任编辑:包咏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