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发布时间:2022-09-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陈爱蓓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拥有700多公里的大运河干线和400多公里长江岸线,长江、大运河一横一纵,构成江苏发展的坐标轴,中央把江苏确立为大运河、长江两大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

2022324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强调要从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文化为魂、注重保护传承,坚持生态优先、注重绿色发展,坚持融合共生、注重惠及百姓,坚持规划引领、注重抓好落实,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规划引领打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江苏样本。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推动省有关部门编制6个省级专项规划,指导11个设区市制定出台相应规划,形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1+6+11规划体系。今年,又审议通过《2022年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要点》《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高标准加强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统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大运河沿线重要遗址遗迹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对文物古迹、水工设施、历史街区、古村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故道历史、故道文学、故道名人、故道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实施苏州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工程,推动扬州、淮安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创新沿线传统工艺、曲艺、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加强省级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的开发利用,拓宽传播渠道。

更大力度推进大运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坚持系统治理、流域治理。对运河的生态环境来说,水质是关键的要素。江苏从2010年起在大运河苏北段实施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苏南段结合太湖流域治理实施综合治理。2021年出台《河道水系治理管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规划》,将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有机整体,突破以往按流域、区域分隔的水利发展模式,统筹谋划大运河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各项任务,打造高颜值的生态长廊,让黄金水道成为低碳高效、绿色发展的美丽中轴。科学谋篇布局,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立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定位,保护传承弘扬好长江文化,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名城名镇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美丽图景。注重合理利用,广泛弘扬、讲好长江、大运河人文故事,打造好新时代中外文明互鉴的新平台,让大运河美丽中轴和长江一江碧水成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文化源泉。

更高标准建设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突出特色发展,建好重点工程,营造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空间,将沿线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连点”“成线”“组网,促进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整体保护和塑造。实施城乡有别、因地制宜的文旅融合思路,对职能区域进行归类整理。重点推进扬州三湾、常州青果巷、无锡清明桥、惠山古镇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展示园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西馆、淮安中国水工博物馆(筹)等,推出一批运河文化主题的精品展览和网上展览,组织各类美术、摄影作品和合唱交响曲的创作,在硬件设施提升基础上,主打文化内涵和文化吸引力,谋求资源优化升级。研究规划一批承载运河历史文化记忆的精品旅游线路,漕运盐运文化观光游”“运河水工科普研学游”“运河文化休闲游等将陆续呈现。预计到2025年,江苏大运河沿线将建成12个彰显大运河文化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2个左右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10个左右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6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大运河江苏段世界级文化旅游廊道将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大运河之美的旅游首选地,中外游客可以深度体验到绵延千年的漕运盐运、亲水人居、流蕴风物、名人故事、百姓生活和民间技艺等璀璨运河文化。

连珠成线建设运河红色文化旅游示范带。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串联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要革命红色遗址、遗迹、故居等,设计好精品红色旅游线路。规划完善提升红色旅游文化示范点的建设标准,统筹考虑沿线经典红色资源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布局,分级、分类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研学旅游基地和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展览馆等文化展陈体系,借助主题教育和各类理论研讨活动,打造红色旅游标志性品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政策的活力、效果和可持续性。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更高水平打造沿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空间,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推动大运河江苏段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尊重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环境,全面开展运河沿线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低强度开发,保持田园风光和本土特色的乡村形态,构筑水系、农田、村庄交融相依的生态景象,让人民群众记得住乡愁。同时,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塑造文明乡风。将运河文化融入地域文化、城乡建设和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利用乡村资源发展农业经济和一批特色富民产业,活化历史文化资源。以大运河旅游业、文创业、演出业、文博业、影视业等为载体,以沿运河美丽乡村、水利景观、工业遗址、博物馆为依托,加强文化产品的融合创新。建设江河特色的乡村段国家文化公园,发展民俗旅游,把静态的文化遗产和动态的乡村生活结合起来,形成运河乡村、运河节庆、运河民宿等品牌体系,提升江苏乡村文化旅游的品质。

打造现代化的数字运河。协调智慧城市规划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等规划的内容与项目布局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单体规划,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确保日后推广和系统对接。整合苏州、扬州等城市文化遗产数字管理平台和综合监测系统,建立服务于大运河江苏段的数字云公共平台,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在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利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通过新基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立足5G通信技术,创建数字化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发展运河文创产业,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格局,充分展示大运河的整体风貌和文化价值。借助ARVR等技术突破视觉局限, 让文物活起来,可观、可知,成为大众的文化滋养,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集文化保护、传承、建设、交流和消费于一体的文化示范工程,让这条致富河、幸福河永远造福人民。

(作者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