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聚力稳就业

发布时间:2022-10-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罗启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作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中央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时出台,江苏狠抓苏政40”“苏政办22等政策落实,今年18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8.5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73.81%,占全国近1/108月份,全省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7%,比全国低0.6个百分点。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人心,努力在新形势下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要注重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打好稳就业的组合拳。

统筹三对关系,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稳经济稳就业靠市场主体,要持续为市场主体创造需求、提振信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之间的关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照清单实施行政许可,落实企业开办国家标准,一视同仁支持国企、民企、外企纾困和发展,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动力。完善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把握好短期政策和中期政策的平衡,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保持战略定力,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因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积极进取、主动作为,深入贯彻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增长动能转换。抢抓时间窗口出台政策,不搞大水漫灌预支未来,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新增长动能,大力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统筹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更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在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继续减税降费,把资金直接落到企业账户。支持金融机构创新融资信用产品和服务,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和便利度。用活用足苏服贷等金融产品和政策工具,加大财政贴息支持力度,为企业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用好专项贷款支持平台企业,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三向发力,稳经济大盘扩就业。统筹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因地制宜研究出台增消费扩投资等政策举措,能用尽用、快出快落地。着力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恢复回升。扎实稳定消费信心和预期,深入挖掘消费成长潜力动能,全面激发消费活力。统筹城市和农村,深入挖掘消费成长潜力动能。持续优化消费平台载体,全面激发消费信心和活力。密切跟踪消费市场运行情况,适时出台配套举措。因城施策运用政策工具,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适度超前开展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运用阶段性财政贴息、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等举措,支持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市场活力、扩大内需和挖掘市场潜力。以城市基础设施等为重点,调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性。支持商业银行提早参与项目实施、配足中长期贷款,持续抓好物流保通保畅,加强天然气等能源保供。促进外资外贸提质,扩大优质产品贸易。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实施,发挥示范效应。实施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市场开放承诺、原产地区域累积规则等优惠政策。提升中欧班列通关电子化、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整体通关效率。努力实现江苏班列中老铁路稳定运营。加强对重点外贸外资企业的实时监测和常态化走访,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分级分类开展企业用工分析研判。

推进三个融合,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把江苏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拓岗优势,打造高水平人才汇聚区、高技能人才富集区、高质量就业先行区。推进园区、校区、社区融合。整合用好科教资源、平台资源、人才资源,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设施共融,推动育才引才留才贯通,促进各类人才与当地优势产业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借鉴上海杨浦区、济南历城区等地经验做法,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以高校院所为依托,围绕高校院所周边实施业态更新、品质提升,鼓励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构建校地合作新模式,推动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融合发展推进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高新区、经开区等各类园区联动联建,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各类科创人才智慧力量。当好全国产业创新转型的领头雁,立足江苏制造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的雄厚基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主动对接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企业、就业融合。依托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优质创新主体,让各类人才更好地创新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大力引进各类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落实金融、税费、用地等创业扶持政策,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更多高素质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提升数字职业技能培训质效,着力培养复合型、紧缺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聚焦三大领域,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青年群体、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是稳定就业的重中之重,稳住了这三类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青年群体就业能力。落实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一揽子普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精准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和跟踪服务,提供不断线就业服务。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理性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增加实践经验,加强技术、市场、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储备,夯实相应基础后再创业,提升创业成功率。同时,做好中职毕业生、两后生、留学归国人员、登记失业青年等其他青年群体的就业工作。稳定农民工就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促进农民工就业规模总体稳定,重点保障脱贫人口就业。支持吸纳农民工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岗位供给,提升吸纳能力。加强建筑工程领域农民工的安全意识教育与安全作业技能培训。对建筑业超龄农民工,政策执行要有温度弹性,不采取一刀切清退令,视情安排保安、保洁、仓管等辅助性岗位。更大力度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加强典型案例宣传示范引领。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农民工参保扩面。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完善兜底保障措施。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兜底安置因疫情暂时失业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规范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抓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大多渠道灵活就业。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坚决纠正对新冠肺炎康复者等的就业歧视。继续实施失业保险扩围政策,确保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加强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作者单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