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建华 韩宇瑄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也为社会事业注入了全新的动能。由此,也催生了一系列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的新思路、新实践。江苏是慈善大省,慈善文化源远流长、慈善实践一直走在前列。面对互联网与数字化大潮,我们应抓住风口、敢字当先、创新探索,以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发展正逢其时

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促进慈善模式探索的创新与深度。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作为慈善探索的前沿,不仅扩大了慈善事业的规模,同时对人们的慈善理念、参与意识、捐赠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慈善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门户时期、大众化时期、行业化时期等阶段,现成为我国慈善事业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维度下,公众接触慈善的路径空前丰富、参与慈善的方式空前便捷、襄助慈善的热情空前高涨。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平台拉近社会公众与慈善的距离;公益电商”“一起捐”“99公益日等机制改变着人们参与慈善的方式;经网络传媒放大的慈善新闻、人物等报道点燃人们参与慈善的热情。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不仅大大提升了慈善事业在社会公众认知视野中的能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慈善事业的内在逻辑,将慈善事业从富裕人群的专属转向大众公益,并全方位走向开放场域。

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激发慈善主体了解与参与的热度。年轻化的受众群体、低门槛的进入渠道、大范围的辐射区域、快节奏的传播策略,这些互联网文化新质为相对传统、小众的慈善领域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在形式创新方面,互联网慈善立足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状态,以趣味性、交互性的公益引导活动获得良好效益。在准入下沉方面,互联网慈善一改传统慈善注重彰显度与仪式感的大额取向,基于互联网的普及性与参与感,通过月捐、日捐、微公益等方式,降低慈善行为的参与门槛,使慈善的主体下沉,受众日益广泛。在便利参与方面,通过与互联网金融、支付终端的联动与绑定,互联网慈善实现了慈善掌中化”“指尖化,大大增强了慈善的日常黏性。2017年至2021年,我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从25亿元增长到近100亿元,增长了近4倍。

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拓展慈善文化影响与传播的广度。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性与交互性显著提升,为互联网慈善提供了雄厚的技术保障。伴随着互联网慈善带来的透明度与扁平化趋势,民众参与慈善、了解公益的热情大增。一方面,国内重要慈善峰会的线上转播为互联网慈善进行了深入人心的总动员;另一方面,互联网慈善也催生了直播带货、公益转发等新样态,使得广大民众在互联网的日常使用与功能拓展中接受慈善熏陶,慈善文化也因而破圈,成为流量、热度追逐的对象。

厚植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的优势

拥有坚实的慈善基础。江苏是互联网大省,也是慈善大省。2022年,江苏网民规模达656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7.2%,居全国前列。同时,江苏产业经济发达,作为全国经济的领头羊压舱石2022年,江苏第二产业增加值5588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027.5亿元,居全国前列。亮眼的数据是江苏经济强百姓富的实力体现。一方面,高技术、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公有制、股份制、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增数全国第一,构成江苏慈善事业的坚实基础;另一方面,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862元,居全国第四,广泛拥有慈善能力的人群构成江苏慈善事业的深广潜力。

拥有深蕴的慈善潜力。高素质的人口结构是慈善事业得以开展的坚实基础。江苏教育事业发达,人才引进力度较大。人口素质的持续改善不仅促进江苏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更为江苏慈善事业造就广泛的潜在主体。一方面,江苏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2022年江苏普通高校数量由153所增至168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至65%。此外,江苏高校普遍重视学生慈善意识涵养,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均建有慈善研究机构或慈善专业,人人可慈善的理念深入学子之心。另一方面,江苏重视人才引进,各地着力寻才、引才、留才,人口素质不断升级,慈善意识植根成长,高素质人才成为江苏最大慈善潜力。

近年来,互联网慈善在促进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网络影响、监督监管难以落实的弊端。江苏在发展互联网慈善的同时,可注重线下实体机构对互联网慈善的监管、支撑与互动,始终将互联网慈善作为手段而非目的,使互联网慈善成为传统慈善的有益补充。在互联网慈善开展过程中,江苏应高度重视活动的公开化、信息的透明化、操作的落实化,通过网络平台实时把握慈善行为,并及时向公众公开信息。

展现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的应有担当

整合力量,注重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的便利与快捷。便利与快捷是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得以快速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应立足当前江苏互联网慈善实践,充分整合现有金融支付路径与信息公开平台,打通体制、领域、地域,打造一站式、一体化、一键式的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通道,并建立严格的准入与管理制度,使广大民众在便捷、轻压、日常的日捐”“周捐中获得助人为乐的慈善成就感,打造年轻化、线上化的云上捐助新生态。

创新方式,提炼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的趣味与旨归。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成为一种精神路径和生活方式,培养出被称为网生代”“数媒土著Z世代。伴随着Z世代成长并获得独立经济权,良好教育、信息环境的耳濡目染使之成为慈善事业的庞大潜在群体。但对于成长于信息海洋之中,注意力发散、创造性勃发的Z世代,传统的慈善管径与慈善媒介影响力削弱。应立足其快节奏、碎片化、潮流性、标签化的生活方式,将慈善融入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电子竞技等新形式,通过开发具有趣味性、标识度的慈善爆款吸引其了解慈善、亲近慈善、参与慈善,使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成为新时尚。

加强保障,强化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的管理与监督。当前,针对互联网慈善的法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慈善法》对于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等新慈善形式尚未作出明晰定位。立足江苏互联网大省,我们应适时探索适应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慈善管理与监督机制,打通公安、检察、司法、工商、科技、文化等各条线,形成联合监督监管体制,要求互联网慈善平台、机构同步公开,反馈其运营状况、善款去向,并以大数据手段进行监控,确保其信息及时、真实、有效,从根源上切断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诈捐、骗捐的机会,以清朗的空间与生态提振民众对于互联网的亲近感,促进我省互联网慈善与数字公益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无锡慈善文化研究院)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