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绿心地带”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3-06-09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赵 毅  周 文    

江淮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苏1+3重点功能区中唯一以生态功能为主体定位的区域,是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承担着展现江苏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的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要巩固提升自身生态优势,抢抓产业变革机遇,激发全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全面激发江淮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空间品质,营造美丽生态。江淮生态经济区现状水面率和林木覆盖率均超过26%,生态空间规模优势显著,但生态服务功能和空间品质特色并未完全彰显,需进一步厚植生态比较优势。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开展淮河、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黄河故道、通榆河-串场河等重要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造林绿化工程,锚固苏北苏中生态网络骨架。加快洪泽湖、骆马湖、里下河腹部地区湖荡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退圩退养还湖和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提升绿水青山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在里下河水韵江苏示范区、黄河故道和苏北灌溉总渠等骨干河道沿线以及省管湖泊周边等重点区域,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业废水收集处置短板,开展入河、入湖排污口整治,推进农田退水净化利用,加强南水北调东段水质保障。完善高邮湖、白马湖、大纵湖等重点跨界河湖协同治理、联防联控机制,促进区域水环境进一步好转。塑造江淮水乡特色魅力空间。结合地域文明探源和水乡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塑造展示漕运盐利、水工科技、农耕民俗、民间技艺等人文历史要素的景观点段,彰显江淮水乡特而精的文化魅力。重点在大运河沿线、环洪泽湖地区以及里下河腹部地区湖荡群区域,塑造与苏南水乡遥相呼应、差异化展示水韵江苏特色的江淮水乡魅力空间。

培育生态经济,推动产业转型,促进融合发展。江淮生态经济区202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9.8543.4346.72,农业、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资源禀赋还不匹配,要抢抓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窗口期,高效转化生态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生态农业品牌化和附加值提升。扩大洪泽湖大闸蟹、高邮咸鸭蛋、阜宁西瓜等特色产品绿色、有机农业认证产品总量,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江淮水乡生态农业品牌联盟,系统推进品牌增值,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发展集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旅结合休闲农业。加快数字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推动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以产业集群带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以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载体,重点培育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绿色食品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构建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安全制造新体系。依托苏宿工业园区、宁淮特别合作区、淮安台资集聚示范区等深化南北合作共建,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和绿色低碳发展技术共享,提升产业承接和绿色转型能力。全面提升优质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借鉴省内外成功经验,推动河湖整治修复、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休闲旅游接续发展,实现旅游景点串点成线、全域开花。统筹区域高品质服务、新鲜实惠餐饮供给,提升盱眙龙虾节、宝应荷藕节、兴化菜花节、洪泽乡村旅游节等认可度和影响力。抓住连淮扬镇、徐宿淮盐和规划的淮扬宁铁路带来的高铁经济契机,积极谋划旅游线路和产品,重点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和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

建设宜居城乡,加快富民增收,增进民生福祉。江淮生态经济区覆盖全省6大帮扶片区中的4个以及12个重点帮扶县区中的6个,区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空间环境品质等与省内先进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要聚焦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打造富有水乡特色的宜居城镇。对接居民需求,加快推进功能设施陈旧老化、人居环境体验较差的存量片区更新改造,提升功能品位,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和亲水节点,擦亮江淮水乡水文化名片。重点提升淮安、宿迁与禀赋特征相匹配、与转型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和谐宜居、健康安全、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形态,不断增强对高新技术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结推广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经验,重点在沿大运河、环洪泽湖、盱眙泗洪低山丘陵岗地等区域,选择地缘相邻、产业相关、人文等资源要素相近的镇村开展以产业为主线的乡村振兴片区化推进工作,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多方面协同,打造一批体现江淮水乡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片区。鼓励跨市、跨县共商共建,推动资源有效调配和共享,形成更大范围的乡村振兴发展带。多渠道推动富民增收。丰富富民增收产业业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富民,支持农民参与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生态水乡新型消费,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相互促进。积极探索资产收益富民,盘活各类闲置资产,形成普遍的入股分红+务工收入致富模式,将资产转变为收入来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提高农民科学技术素养。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支撑体系,保障永续发展。建立健全适应水乡特征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沿大运河、环洪泽湖等旅游重点发展片区开展项目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生态资源产业化项目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积极争取突破性政策,建立与生态产品价值挂钩的财政奖补机制,创新资源环境权益抵质押等绿色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探索零散资源产权整合交易机制,加大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建立统一的江淮水乡生态资源资产经营管理平台,实现产权收储和资源提升、资源测量和动态管理、资源价值评估、资源项目增信、资源打包和市场交易。完善吸引优质资源和高端要素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通信网络、算力、人工智能新技术等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工业互联网、交通物流、能源互联等融合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加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创力度,推动淮安、宿迁合力布局、构建环洪泽湖科技创新网络。高水平举办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淮河华商大会、宿迁市运河品牌电商大会等招商活动。系统谋划江淮生态经济区未来发展目标。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开展具有战略高度的系统研究,高水平编制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各类专项规划,厘清生态资源本底与发展基础条件,明确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模式与路径,提出空间布局策略与支撑体系建设思路,谋划重点项目和建设时序,完善跨界、跨部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领江淮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生态化建设,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乡规划师)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