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站位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发布时间:2023-10-08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曹毓民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重大战略工程,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创新路径。长江水系支流复杂、多元共生,流淌其间的文化基因和而不同、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2022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江苏率先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在全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过程中,要注重四个方面的关系。

探源和应用的关系。中办、国办2017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因此,在建设工作中应提高政治站位,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厘清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目标任务,将探源与应用有机融合。

做好长江流域古代文明探源工作。集合多方力量,运用多学科手段深入开展长江沿线文物、文化遗址等的调查、勘探、发掘、保护等一系列工作,摸清长江文化资源的底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长江不仅仅是地理地标,作为历史文化空间,更是承载了中国人的故园家国情怀。将长江文化探源融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强化国民文化身份认同、建构族群文化身份归属感的过程。

做好江苏段长江文化的应用工作。文化离不开经济政治、地理环境和人群社会,要明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发挥文化应用的显性与隐性作用。长江文化探源的目的不能停留在考古和缅怀阶段,更重要的是对挖掘出的历史瑰宝加以阐释和应用,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和传播,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中,讲好江苏段故事,在民众心目中引起共鸣。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一方面强化江苏段沿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配套建设,提升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发挥文化软实力作用,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丰富性和统一性的关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沿线包括南京、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泰州和南通8座城市,文化资源丰富,有可移动文物281万项,非物质文化遗产3116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江南文化、金陵文化、江淮文化、江海文化等争奇斗艳。

做到各美其美突出类型文化特点,考虑区域内不同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对各类文化体系进行梳理和展示,充分彰显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亮点,建设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遗址公园等,做好江苏段各类文物的保护与展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绎与展示。围绕地域经济特征,加强对不同城市经济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红色文化等的挖掘与阐释,将其蕴含的开拓创新、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等核心价值转化成推动当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全面展示不同区域文化的丰富性。

实现美美与共要有绘就最美长江繁华画卷的整体意识,强化统筹协调、城际合作,将江苏段作为整体文化符号进行表达,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文化识别系统和江苏段文化基因库。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利用全息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线上交互式展示体验,以全域理念建设长江文化体验区、主题公园等,作为长江文化景观的展示空间与天然载体,实现文化展示、文旅发展、生态改善的有机统一,形成既浑然一体又色彩斑斓的江苏段长江文化的独特风貌。

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保护是利用的基础,利用是保护的途径,通过适当利用才能实现对长江文化的有效保护。借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启动地方立法,形成法律和制度保障。构建省、市、区(县)三级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布局合理、有机衔接、开放共享的格局。

汇聚多元主体力量。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融入沿江各设区市发展规划中,统筹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在管理、运营等方面实现示范引领,保障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功能定位与建设方向。吸引江苏优质文旅企业参与项目运营,高效链接市场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智库平台功能,汇聚更多民智,激发更大民力,助力江苏段的建设工作。

实现综合功能效益。将生态效益作为基础,聚焦生态立园,持续实施长江生态修复,维持生物多样性,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和游憩空间。以实现经济效益作为重要支撑,拓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以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优化沿江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将社会效益摆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推进长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长江流域一直走在中华民族近代化历程的时代前沿。自鸦片战争以后,逆着长江滚滚东流的走向,中国的近代化过程自东向西逐次延伸。随着上海、南京等长江流域重要港口城市的开埠,西方工业文明溯江而上,中国民族工商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高地。

发挥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的独特价值。在历史的长河里,长江流域,尤其江苏段是地域文化、中西文化碰撞交融最为激烈的区域。长江文化延绵不绝、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特质鲜明,在传承和发展中彰显出中华文明灿烂瑰丽的风采,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情感延续、国际文化交往等方面都留下了积极向上的标识和印记,为我国不同地域提供了宏大的文化认同的符号。在未来复杂多元的全球文化图景中,中华文化应该展示出世界性的责任担当,而长江文化作为文化交融背景下极具民族特性的中华文明名片,在彰显中华文化价值的世界传播中具备显著的优势。

打造世界级文化公园。江苏应以世界眼光把握发展之势,发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优势,推动长江文化走向国际,将江苏段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世界级文化公园,实现文化共识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阐释,以文化带动经济、政治的交流。要依托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大江苏段长江文化数字工程建设力度,赋能长江文化的发掘、保护、利用、传播等,扩大交互式数字文旅项目的国际交流,实现生态链、创新链、市场链和价值链的多链互动,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高质量建设,全力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样板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李蕾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