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实践中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3-11-13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赵 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徐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治、治再到治,努力做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在创新实践中书写绿色发展新答卷。

:清除城乡生态疴疾

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由表及里清除城乡生态疴疾,恢复绿水青山,使优良生态环境成为群众的美丽不动产,呈现拥湖揽山的城乡新貌。

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精心打造山水城市品牌。将自然自我修复的无为和人工治理的有为相结合,努力修复生态环境。编制出台生态修复工程和无废城市建设等一系列实施方案,对生态环境治理进行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因时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统筹采煤塌陷地、废弃露采矿山修复治理和综合利用,形成以贾汪潘安湖、沛县安国湖等为代表的一批生态修复标志性工程。同时,以贾汪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探索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生态优先的特色发展之路。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稳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展现绿水青山。大力开展臭氧和PM2.5污染协同治理,狠抓扬尘污染、移动源污染治理和排放大户深度友好减排,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认真落实河湖长和断面达标负责人制度,绘就只此青绿新画卷。从源头加强管理,在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区域,严禁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并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土壤安全通过科技手段重点监测,防止新增土壤污染。

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全面建设美丽宜居家园。积极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力呵护绿水青山,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一方面,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行动。充分挖掘现有山水资源等独特风光,把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风景引入城市,推动城市与大自然融合共生。同时,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着力做好积水点治理工作,打造宜居、韧性城市。另一方面,持续推动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和特色田园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短板,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黑臭水体治理以及农村污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把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变成金山银山的高品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的魄力,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擦亮金山银山的生态底色,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不仅让高颜值环境的面子更足,而且让高质量发展的里子更实。

产业结构调,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牢牢抓住优化产业结构这个关键,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联动发展,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一方面,以减污降碳为目标对五大传统行业整合整治,钢铁企业由18家整合为3家,焦化企业由11家整合为3家,燃煤电厂由24家整合为15家,水泥企业由62家整合为15家,化工行业企业由365家整合为71家。同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对传统产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提升行业整体质效。另一方面,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攀登、向前行、向发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能源结构调绿,节能环保成效显著。大力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能源低碳转型行动。积极推进三改联动,不断加快燃煤替代步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截至目前,累计关停热电机组24台,容量75.9万千瓦,全面完成省定控煤目标。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技术设备改造和园区目标化管理,大力推行节能降耗和余热(能)再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如沛县利用采煤塌陷地,有序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丰县、邳州、铜山等利用生物质能,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初步建立起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运输结构调,绿色交通深入推进。不断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深入推进绿色低碳交通建设。一方面,逐步改变以公路为主的货运方式,加快构筑徐州市公铁联运、公铁水联运、河江海联运、空陆联运、陆海联运五大多式联运体系,强化多式联运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推广绿色低碳装备和设施应用。着力推动运输工具低碳转型,在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物流配送、机场等公共领域广泛使用新能源车辆。

:健全生态治理体系

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美丽徐州。2019年,徐州成为国家首批、当时江苏唯一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

政府为主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在环境治理体系中,政府居主导地位,统领全局。徐州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法治建设方面,陆续制定出台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多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为全省首个生态环境立法协作项目。通过科学严密、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坚决筑牢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屏障。在政策保障方面,不断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激励政策、优化生态保护的财税政策,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价格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在干部考核方面,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指挥棒的鲜明导向作用,确保生态环境只能更好,不能变差,以赶考姿态答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企业为主体,推动生产方式生态化。引领企业绿色化转型,更好发挥企业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创企业等,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筑牢绿色生产的科技支撑。运用技术手段对焦化、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持续开展清洁化改造,不断优化工艺流程、改进技术装备,以实现大宗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高效利用,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能。另一方面,聚焦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双碳产业四大主链,打造制造链产业动脉和应用链场景集群,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综合能源基地。

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推行绿色化生活方式。在消费模式上,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在生活方式上,坚决制止餐桌上的浪费。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整个彭城大地蔚然成风。在行为习惯上,开展教育引导,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培养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营造人人动手、改善环境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徐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