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集中概括和表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的又一重大成果。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新征程上,我们要全力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思想建设根本任务,进一步坚定学习自觉,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努力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扎实成效,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和政治保证。
强化思想铸魂,注重深学笃行,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突出政治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必须把全面学习、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学之、笃信之、践行之。强化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党内学习制度,是促进有效学习、提升学习效果的有力保障。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学习计划制度、集中学习制度、专题调研制度、学习考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学习制度;通过制定下发《基层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月度学习建议清单》《每月学习动态》等,强化学习提示,推动学习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注重示范带动。聚焦“关键少数”,充分发挥示范领学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个人学习计划,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带头调研,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立足职能职责,广泛开展调研,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难点。带头研讨,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开展研讨交流、分享心得体会,努力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达到新高度。
坚持守正创新,汇聚奋进合力,推动理论宣讲分众化互动化
理论要深入人心,必须开展好理论宣讲。通过开展沉浸式、互动式宣讲,让干部群众浸染在强大的理论宣传声势中,不断提高思想理论认识,增强理论获得感。优化培训培育。持续开展“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理论宣讲大赛等,以赛促训、以赛练兵、以赛选才,把分散在各行各业的宣讲能手、乡土良才遴选出来,建立理论宣讲人才库。大力实施师徒结对“青蓝工程”,通过一批宣讲“名嘴”带徒授艺,采取“示范宣讲、你讲我评、随堂听讲”等方法,不断提高整体宣讲水平。深化宣讲实践,组织理论名嘴“走出去”,与名师同题备课、同台宣讲;“走下去”,参与一线宣讲,以讲代训,以训促行,持续练好宣讲“内功”。创新方式方法。持续打造“理润扶海”理论宣讲新品牌,组织专家学者系统讲、领导干部带头讲、模范典型现身讲、理论名嘴常态讲、乡土人才实地讲等,推动理论宣讲进机关、进村居、进企业、进学校、进医院、进军营、进网络,让宣讲覆盖面更广、传播力更强。持续探索和改进新时期基层理论宣讲新形式,让宣讲寓教于乐。利用小品、顺口溜、表演唱、快板等形式开展宣讲,把理论大餐烹调成“家常菜”,通过通俗易懂、鲜活有趣的文艺节目,把党的理论政策讲得明白透彻。提升质态质效。精心策划个性化宣讲主题,创新推出“听众点单、组织派单、‘名嘴’接单、群众评单”工作新模式,常态化开展“点单式”宣讲活动。加强宣讲方案设计,在讲准、讲深、讲透上下足功夫。坚持把“讲准”作为前提、“讲深”作为核心、“讲透”作为关键,以经典文献为依据讲出理论的深邃,以生动实践为根基讲出思想的鲜活。增强运用多媒体辅助宣讲和活用群众性语言等技能,缩短基层群众与伟大思想之间的距离,让理论宣讲在基层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聚人气。
注重资源整合,筑牢思想阵地,推动理论传播普及化长效化
让党的创新理论广泛传播,打造多元化学习阵地是基础,打通多层次传播渠道是关键。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城市书吧、红色教育基地、城市展览馆、村级党史馆等现有党建活动阵地资源,打造成扶海分学堂、道德讲堂、理论分坛、社科讲堂、微学堂、红色讲坛等理论传播基地,把阵地建设与基地资源有效整合,因地制宜搭建群众“家门口”的理论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抬头可见、驻足可听、随地可学。在持续壮大“百姓名嘴”等基层理论宣讲骨干队伍,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的同时,坚持把面对面宣讲与线上传播整合起来,综合利用“台、报、网、微、端、屏”等多种媒介,以“理论+融媒”“网络+宣讲”等形式,实现传统课堂线上化、理论宣讲云端化、线下活动直播化,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宣传解读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让正能量实现大流量。持续完善网上传播体系建设,精心打造网上理论宣传品牌,不断提升网络传播影响力公信力。建立专门队伍,培育网上理论工作力量,通过开设精品栏目、发布精辟网评、制作精美图片和播放音视频等,加强思想引导,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传播的巨大空间。组织名师、“名嘴”到网络平台去讲授、传播,扩大受众面和覆盖率,确保网上传播的“时度效”,使党的创新理论最大程度、最大范围地被大众掌握,实现理论传播普及化、长效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中共如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