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科学指引,为我们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我们必须牢牢掌握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赋能文化自强,有效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既是使命所系,也是职责所在。
坚定文化自信,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表达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担负着传承和延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文化力量的重要时代责任。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教育主客体对文化生命力的认可,有助于增强国家责任感与使命感。
高校思政教育要在文化自信引领下,从教师素养、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角度入手,全方位创新思政教育实践,在彰显高校文化价值传承中强化育人实效。要对教师文化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引领教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学习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文化素养,以教育家精神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实践。推动优秀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教育,深挖区域文化、红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整合转换思政元素,精准对接思政教育主题,不断拓展思政教育内容来源。强化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持续探索线上线下、问题导向、合作探究、情景体验等方式方法,拉近中华优秀文化和思政教育群体的距离,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髓和思政教育融会贯通。更加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组织开展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现思政教育的新活力、新生机、新气象,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
增强文化自觉,凝聚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五千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文化自觉指的是处于一定历史长河、文化时空中的个体对其背后的文化涵义具有“自知之明”,既要明晰所属文化的来龙去脉,又要洞察其特殊内涵以及深层力量。对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文化使命的责任在于增强教育主客体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政治认同,凝聚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共识,还原教育客体在文化互动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政教育要着力增强教育主客体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的认可,引导教育主客体感受中华文明这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加深其对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内涵、文化品质和精神体系的认同与自觉。
实现文化自觉,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机制作保障。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深入细致地研究影响制约文化传承创新的硬件设施环境与软件体系环境,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形成高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打造文化特色与品牌。要努力建设文化传承创新的分类评价体系,明确评价方法和激励奖励方式,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等方面创造新方法、走出新路子。
同时,要注重挖掘和拓展高校思政教育文化资源,不断建构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思政教育话语语境。文化话语语境制约着人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过程实效性的提升。思政教育应充分考虑教育主客体所面临的复杂话语语境,理解教育主客体的文化诉求,使思政教育目标适配不同层次的话语语境,加强对教育主客体的精神渗透和情感共鸣。要尊重教育客体的个性差异,以人文情怀注入思政教育对话模式,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语境的生动性与亲和力。
赋能文化自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协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文化传承创新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既要靠教育传递下去又要靠教育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是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也是先进文化创造活动,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高校思政教育要在“两个结合”过程中发挥好研究、导向、整合、传播的作用。建设具有主体性与原创性的学术体系,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组织开展理论现实问题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推进思政教育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推出一批体现新时代特点和实践特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创新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受教育者弘扬积极进步文化、批判腐朽落后文化的能力,促使个体的文化思想和文化行为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前行。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有组织地推动国内各类文化的过滤、吸收、融合,推动外来文化本土化,整合成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一致但又体现特色的文化综合体,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和支持思政工作者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践,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创新领域的应用,形成文化传播的新概念、新领域、新表达。□
(作者系徐州工程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