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反映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总结出的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时代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认识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现实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重结合”
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超越和摆脱西方束缚中国的现代化旧道路;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不可能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逻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是面向实践不断发展创新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两个结合”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要求。恩格斯曾在论述“马克思主义者”时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自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越发凸显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性。迈入新时代,党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于社会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创造性地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重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特质、道德追求、思想光芒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养分,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新的理论图景。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践行“两个结合”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国的宝贵经验。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也为践行“两个结合”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践行“两个结合”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的基础上促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回首百年,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在社会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先进理论思想的创立和形成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的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践行“两个结合”,就必须坚持在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并且开花结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提供了思想指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内外复杂局势,党和国家事业面临历史性、艰巨性任务,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续推向前进,就要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以创新的理论解决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的实践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践行“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自从传入中国后便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过程,党的百年奋斗史便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实践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也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不能完全照搬,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指导中国实践顺利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思想价值与理念内涵上的内在融通性与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消弭,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这得益于其体现出的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这种兼容并包的鲜明特质,使其能够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征相互融通并取长补短,最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会贯通。在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要结合中国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实际,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思想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变革、创新性发展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容。
围绕“两个结合”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不是现成的,其形成和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起来的。
建构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首先要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内容,一方面要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以高度凝练的理论话语表达出来,再挖掘出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契合的部分,进而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已经植根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要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后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内容的富矿。其次,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增强“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最后,要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的表达方式。坚持“两个结合”,不是机械僵硬地拼凑、堆砌,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立足现实国情,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以既符合理论表述规范又贴近人民群众话语习惯的形式来表达与呈现。□
(作者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