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大任务。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此后,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对全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了系统部署。10月23日,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上,省委书记信长星强调,要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揽,依靠新技术激活新动能,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增创江苏工业发展新优势。
引领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以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为主抓手,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示范为引领,加快突破战略性、前瞻性、先导性前沿技术,系统构建“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打造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瞄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新型电力(智能电网)、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提升产业链协同攻关能力,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着力增强产业链国际竞争力和控制力,加快构建关键材料、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备份系统,最大限度实现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建设10个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面向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绿色环保、人工智能、物联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等领域,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产业升级急需的重大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推动更多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试点示范,加快培育和创建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撑。加快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支持高校院所布局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预研项目培育,探索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有序建设和开放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支持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系统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重点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抢抓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先进计算、先进核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培育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纵深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奋力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行动,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基础数字产业发展水平。瞄准打造全国领先的高端软件产业集群,强化核心软件自主创新,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高端嵌入式软件等关键软件产品。瞄准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智能硬件产品和装备制造领域,推进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和先进工艺开发、示范推广等“一条龙”应用。加速壮大新兴数字产业规模。支持南京、无锡、苏州等先发城市加快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卫星等数字产业,推进建设10个左右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探索建设数字经济全产业链支持区,实施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税、金融、社保等结构性支持政策,支持数字经济重大产业项目列统和建设,加强龙头数字企业引培,打造若干数字产业链。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鼓励企业进行全链条数字化改造,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加快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工程,支持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综合型、特色型和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促进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全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焕新,加快建设“制造强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为引领,摒弃原有简单退出的观念路径,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面向化工、钢铁、纺织、轻工等优势传统产业,深化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提升,加大开发新产品力度,强化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大力推进企业老旧设备装置更新改造,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强化全产业链质量管理,提升江苏制造品质,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全面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面向冶金、建材、石化化工等高碳行业,加快零碳工业流程再造、低碳原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实施工业领域节能技改行动,推动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企业开展先进工艺技术及装备升级,全流程系统化提升能效水平。加强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试点示范,组织重点企业开展产品碳排放对标和碳足迹认证,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系统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业跨界融合工程,通过培育主体、创新路径,补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短板弱项,鼓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产业协同发展、融合互动新格局。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深化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梯次利用。加快发展农产品仓储和冷链物流体系、商贸体系等新型流通业态,全面提升农产品交易、价格预测、仓储物流服务水平。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加快推动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以平台经济为引领,以现代服务业“331”工程为抓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快构建“775”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坚持立足优势、瞄准前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齐头并进,主攻发展科技服务等7大优势型服务业,壮大发展健康服务等7大成长型服务业,突破发展大数据服务等5大先导型服务业,系统实施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优化、制造服务创新、服务消费升级、市场主体培育、协同融合发展、集聚示范提升、品牌标准引领、对外开放合作、服务综合改革工程,全面增强全省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鼓励制造企业开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发挥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优势,运用个性定制、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持续开展两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打造一批两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标杆企业、新型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聚焦数字化和绿色化两大赛道,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平台、农业互联网平台等产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支持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量级头部企业,催生研发创新等平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作者系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