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进程中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立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石,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特别标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建成教育强国,特殊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

——全面提升残疾人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残疾人事业也要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残疾人不能掉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赋能能够充分提高残疾人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力促进残疾人的成长和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通过特殊教育能够把广大特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汇聚成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发展特殊教育能够全面提升广大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为残疾人提供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使他们接受公平而合适的教育,提高全体残疾人的综合素质。

——助力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与普通人群相比,广大残疾人由于一定程度的生理和心理障碍,难以更好地学习、就业和生活,在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方面存在着更大更多的困难和障碍。特殊教育能够提高广大残疾人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让广大残疾儿童都接受适合的教育,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和工作技能,拓展就业渠道,增强就业本领,提升残疾人的致富能力。特殊教育通过向残疾人这一特别困难的群体提供有效的教育,促进残疾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对残疾人群体迈向现代化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有助于避免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现象,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切实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现代化体现的是社会文明进步,特殊教育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价值。特殊教育的发展反映了现代化的进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残疾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困难群体,能否与普通人一样享受均等的教育权利,进而享受其他政治、社会权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大事、难事。只有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才能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益,有效增强其参与能力,拓展其参与渠道,使其与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参与社区工作、基层治理以及其他各项经济社会事务。

鉴于特殊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我国实施了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大大推动了特殊教育发展。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不断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必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务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必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与全国人民一道齐心协力,汇聚起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确立为广大残疾人服务的初心使命。在发展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发展特殊教育,必须聚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服务广大残疾人包括广大特殊儿童为初心使命,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强化特殊师范教育,提升特殊师资教育的水平,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改革特殊教育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加强职业教育,加大国家通用盲文手语的推广力度,促进特殊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体系,形成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良好格局。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着力建设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包括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办学体系。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着力办好特殊师范教育,培养素质高、数量足、复合型的特殊教育师资,着力开展针对性、有效性的教育,满足广大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的需求,适应不断增加的多种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核心的资源中心,一方面在特殊教育学校内部对部分重症、多重残疾特殊儿童开展特殊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提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及远程教育发展融合教育,建设由特教、心理、康复多方专家组成的融合教育团队,形成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四,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特殊教育的融通转型。在迈向现代化新征程中,在积极建设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背景下,特殊教育也面临从传统特教向新特教的转型。发展新特教应当采取融通创新的战略,建立融合化的综合交叉的学科知识体系,积极吸纳信息化包括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方法,体现强有力的实践化教育导向。着力开展个性化、探究型教育,实施有效协同的团队化教学,强化特殊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建立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范式,贡献特殊教育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五,培育形成现代残疾人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当前,整个社会尊重、关心残疾人意识不断增强,但依然存在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障碍、参与社会的阻力、参与能力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要弘扬社会主义博爱文化,营造关心支持和办好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践行,推动全社会确立平等、包容、参与、共享的价值理念,促进残疾人自信、自立、自强,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充分展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作者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