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使命 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4-02-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陆俊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战略部署,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表明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服务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主体,要抢抓时代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开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新征程,勇担时代发展的大学使命。

推动顶层设计,谋定大学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战略。当前,大数据、大模型、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倒逼高校在办学路径、办学生态、办学模式、治理方式等方面推动战略谋划,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学尤其是地方高水平大学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强化顶层设计,在理念、思路、规划和机制上先行一步。创新数字化教育发展理念。数字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这种教育模式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效连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创新方法,改变并优化传统教育模式,真正达到个性化、自主化、互动化教育的目标。大学在承担办学使命中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造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为着力点,秉持协作、探究、创新、实践等核心理念,借助科技手段,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灵活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制定数字化转型规划。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系统合理地规划其顶层设计。大学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评估现有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条件,在此基础上确立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擘画发展蓝图和实践路径。高位引领、统筹规划,归口管理、业务协同,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健全教育数字化体制机制。大学的数字化转型关键在治理数字化。大学要制定教育数字化相关规定,形成连贯一致的教育数字化应用标准规范,例如制定学分学位认证体系、跨校跨区资源共享规范、教师数字化能力统一认定标准等。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畅通高效的工作网络、实时响应的信息化建设运行管理与维护体系;形成网信领导小组决策、专家委员会指导咨询、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统一管理、各部门共建共享、网络与计算中心技术支持、用户委员会参与评价、各单位及师生广泛应用的信息化工作机制。

升级迭代设施,夯实大学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体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是通过硬件+应用的融合创新实现的。未来大学教育中不同数字化场景的实现,依赖于硬件设备、数据平台、算法算力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是大学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营造数字化教育环境。数字化教育环境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高校需加强数字化物理学习空间的建设与改造。一方面,根据教学需求合理进行教学空间设计。如关注教学空间的延展性,对公共走廊、学生创新研讨室等公共空间进行规划,实现教室内外、学校内外与其他空间互通,打造立体多元的学习场所等。另一方面,积极布局教育可穿戴设备、智慧教学平台、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新型教学设备,构建起泛在连接、人机协同、虚实融合的新型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智慧教育的教与学建设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统筹集成全校教学课程资源,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将分散、零乱、标准不统一的数据纳入统一的数据平台进行清洗、过滤、处理和分类,实现资源集约共享,为师生和管理者进行数据查询、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等创建安全便捷的技术环境,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数字教育资源是教育新基建的重点方向,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要素。高校作为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建设者和应用者,在高效利用政府提供的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的同时,可与企业探索建立创新合作机制,将教学经验与企业的研发优势相结合,针对教学、教研、评价等实际教育情景,有针对性地开发交互式数字教材、教学资源库、智能学情分析系统等校本化数字教育资源,满足个性化需求。

深化办学职能,厘清大学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路径。面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浪潮,大学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深刻把握时代变革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全面系统掌握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规律,在数智语境下拓展和深化办学职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数字时代所需的人才。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适应社会发展、学生终身学习、个性化发展现实需要,结合自身的地缘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制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建立国际教育人才交流平台,在课程、学术、科研、项目等方面实现跨平台、跨文化、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搭建政产学研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掌握新一代数字技术的紧缺人才。改革数字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借鉴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经验,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与学的评价机制,将学业成绩、科研项目等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支持建立可视化、数字化、个性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数字为纽带加强跨学科研究。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要着力推进学科建设与数字化的有机融合,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与范式,培养数字文明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数字为核心范畴,强化系统设计和谋划,通过成立跨学科学院、开发跨学科课程、加强跨学科科研训练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新知识建构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让数字成为新兴和交叉学科研究的主要黏合剂与交汇点。强化高等教育领域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强高校智库与政府的协同合作,合力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研究、标准制定,确保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高校与企业的跨界联动,通过产业学院共建、技能认证等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数字化人才;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针对高等教育不同场景需求,联合打造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联合科研院所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理论与实践螺旋式互促发展。构建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数字体系。大学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数字化时代,提升数字文化资源储备与服务能力,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优化传统的文化传播模式,整合数字文化资源与服务,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文化传承中推进文化创新。开创对外开放办学新格局。高等教育作为科教融合、文化传播、形象建构的实践载体,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需借助数字化思维与技术,打造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系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