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开局:解码江苏经济“势”与“兴”

发布时间:2024-02-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本刊记者    

融雪迎春,祥龙翘首。2024年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更是江苏走在前、做示范深入推进、务求突破,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重要一年。日前召开的江苏两会,全面展示了去年江苏在四个走在前”“四个新指引下,跻身高质量发展优等生所取得的成绩,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完成谋篇布局、稳健开局,并为新一年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绘制了任务书”“施工图

2023年江苏交出了一份鼓舞人心的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82万亿元、增长5.8%,连续3年跨越3个万亿元大关,占全国比重达10.2%;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全年经济运行平开中高后稳,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发挥全国发展压舱石作用。13个设区市竞相晒出年终答卷:苏州、南京、无锡继续稳居经济总量前三甲;继南通之后,常州迈入万亿城,增幅达6.8%;连云港以10.2%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宿迁、淮安并列第二,均增幅7.8%,展后发追赶强劲之势;腰部城市加速崛起,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随着淮安经济总量迈上5000亿元新台阶,江苏五千亿量级城市数达6个。

关键之年,当有关键之为。坚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全省上下一心,以江苏的实践成效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扎扎实实落实好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部署安排和省两会细化的任务举措,高质量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10项目标任务,做好新的一年走在前、做示范新答卷。

数据亮眼,印证实体经济是江苏最稳固的经济底盘

作为苏大强的硬核担当,制造业表现含金量十足: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比地区生产总值36.3%;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41.3%49.9%;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九年全国第一;新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数量全国第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并列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从整体到局部,江苏实体经济不仅实现量的稳定增长更有质的向新提升。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座座产业之城点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澎湃动能。地方两会报出的2023年数据令人振奋:常州官宣GDP突破万亿,江苏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五个万亿城市的省份;徐州、扬州、盐城等纷纷瞄准万亿城,明确时间表、施工图;一个GDP万亿城市绵延带正从扬子江城市群母胎中渐露锋芒。昆山、江阴——江苏县域经济的双子星”——将全国县域金字塔顶端决赛圈门槛提升至5000亿元,给予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大的发展空间;21千亿县均衡分布在1+3重点功能区,构成一幅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县域经济版图。产业兴城,上述市县无一不是坐拥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较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强弱已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江苏的强省之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写进了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纵览报告全文,检索高频词汇,提及:产业74次、创新55次、科技41次(其中科技创新13次、科创5次、产业科技创新3次、产业创新3次)。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江苏以集群建设为抓手,产业成群,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发展成势,推动产业链群攀高逐新。

发展万千亿级支柱产业,铸就江苏经济的巨人列阵。目前,全省有三城坐拥万亿级地标产业: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无锡的机械行业,南通的建筑业。南京、常州等地大力支持优势产业发展,争相进军万亿级产业梯队,如制定《南京市推进软件名城提质升级打造万亿级产业行动计划》《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各县域把培育千亿产业作为产业立县、工业强县的重要抓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的苏州市吴江区,已集聚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四大千亿级产业,正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新能源作为下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3年刚迈入千亿县行列的仪征市,也集聚龙头型项目,剑指千亿级产业。

组团建群新兴产业,在融合集群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江苏各地纷纷发力,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此前,南通-泰州-扬州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泰州-连云港-无锡生物医药集群,苏州-无锡-南通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折射出江苏产业集群培育正突破一城一业,从竞争转向竞合。省两会上,南通代表团热议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上升为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更是南通优江拓海的主动棋。都市圈科创圈的战略叠加,南京代表团热议增强特大城市核心功能,依托中心城市地位引领产业链重组。如今,南京都市圈已形成了1个万亿级产业群和6个千亿级产业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初显。

产业破题,新质生产力背后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突破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选择。无论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还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都是江苏实现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道路上的重要支撑。新质生产力依托的是新科技,落脚点是新产业,突破口是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写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众多代表、委员热议。

未来产业,是培育新兴生产力、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江苏超前谋划、积极布局,落子一批新的增长引擎。202311月,江苏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新场景、创造新需求,构建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要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承担移动信息网络等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太湖和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云龙湖实验室,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

数智蝶变,释放数据生产力,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一大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从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不难看出,江苏正瞄准建设数实融合强省,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篇大文章。持续打造新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和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全省各地加快数实融合步伐,进一步深化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产业增值更增效。

双碳驱动,厚植新质生产力生态底色。绿色技术、绿色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浏览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绿色是一个高频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良性互动的新阶段。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盐城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将绿色低碳作为产业转型的第一方向;在南通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大力推动零碳负碳技术研发攻关及应用,构建发展后劲更足的绿色产业板块。202312月,江苏盐城、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地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十三个设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低碳”“碳达峰”“无废城市等热词频现。

创新生态,构筑科创“强磁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为江苏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关键一年深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三者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如何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跑出发展加速度?江苏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三大科创圈科技部门出台税收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吸引越来越多创新资源和人才涌入。聚焦集群和产业链,以群链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创新资源协同整合,着力形成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与此同时,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成和完善,也为科学家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供了丰沃土壤。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通过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达31家,不断扩大实验室矩阵,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乘数效应

加快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列入了2024年省政府重点工作。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江苏高校正在探索和改革未来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江苏正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2023年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相继成立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完善校企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在尝试打造人才培养改革示范区,聚焦机器人前沿领域研究,向全球招聘师资,推行导师制,量身定制学生培养方案。1月底,我省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健全职普融通制度、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科教融汇模式等合作领域。

勇于探索新领域、敢于开辟新赛道的青年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求的过程中,江苏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出台《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列出造就青年百人拔尖队伍”“持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专题18项主要任务。新设攀登专项,重点支持35岁以下、具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科学家,给予58年长周期支持。宏观上是日臻健全的人才政策体系、日益优良的创新生态,微观上是人才的切肤体感:加快构建全周期、一站式、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持续建设高品质人才社区,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

一流的科创生态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底气,江苏大地上,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创新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千里马竞相奔腾,激荡着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最强音!

(执笔人:包咏菲、何乐)

责任编辑: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