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价值

发布时间:2024-02-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范劭兴 王 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质的规定性,这构成其文化独特性质的内在根据。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肩负着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而巩固文化主体性对于实现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意义上的自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身份、文化价值观、文化传统、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认知和反思。这要求将文化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它关涉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命运,关涉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自我定位、发展路向。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问题的出现,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结果。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了文化话语权,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逐渐丧失,中国人民陷入文化自卑的境况中,被迫走上了一条寻找自我”“巩固自我的文化主体性建构之路,以实现精神主动、避免落入西方文明价值系统的窠臼之中。巩固文化主体性正是为了提升文化的独立自主,避免成为文化附庸。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充分实现两个结合,就是要强化文化主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以达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的目标,树立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新时代,只有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我充分彰显出来。

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根本态度的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状态的整体反映。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首先要回答信什么的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建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信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信的是革命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信念;信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先进品格、智慧与理念。文化自信中信的对象都是有明确的主体归属的,都是归于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这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就是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它既是对近代民族自卑情结的解扣,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回击,也是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根本转变的话语表达。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文化主体性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不是一个纯学理问题,而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问题,是一个事关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文化领导力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力量的坚守,对党自身力量与人民力量的坚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一个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政党是没有向心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的,必将组织纪律涣散,进而失去领导执政的文化合法性、政治合法性。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与党丧失文化主体性关系密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建构的重要参与者、领导者,在百年来的文化主体性建设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逐渐建构起文化主体性。新时代,面对不时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及各种文化乱象,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着力解决意识形态弱化问题,在巩固文化主体性过程中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不断掌握了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智慧与力量。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一个没有文化主体性的民族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没有文化主体性的国家难以发展壮大。文化主体性,始终与国家向何处去相关联,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文化价值形态,也是与其他国家相区别的独特文化标识。文化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以发展成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也是战胜发展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具有主体性的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主体性越巩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越强,国家越强大。古代中华文化绵延不绝,造就了古代中国的独立、强大与统一,而近代中国虽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却难以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下免除民族灾难,最终导致文化主体性的丧失。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入推进,文化主体性将更加巩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将更加牢固。

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典型特征之一,正是这种开放的胸怀决定了中华文明能在当今这个多样文化、多元文明相互交融的世界发展壮大。新时代,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而又避免文明蒙尘,文化主体性的巩固是关键。文化主体性的巩固过程,就是中华文明不断承继与创新的过程,是中华文明的时代精华与民族特色不断凝练的过程,并随着文化现代化的推进,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主体性的巩固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文化层面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世界影响,实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没有文化主体性,就没有文化特性,中华文明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也就难以实现开放包容下的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苏胜利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