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 引育高水平创新人才

发布时间:2024-02-07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王 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去年底,江苏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专门部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南京有科教人才资源富集的底蕴禀赋,有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需要,有创新型产业集群稳步壮大的现实基础,更要聚焦高水平创新人才引育,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的理念、计划、机制、平台、生态,推动南京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树牢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全域人才观

近年来,南京坚持全域视野和大人才观,建立校地合作联席会议机制,市委主要领导带头走进高校、走访院士专家,推动南京人才工作从所辖所在拓展。一是在校地联合聚才用才上凝聚了共识、激发了热情,从要我干走向我要干;二是人才工作更加注重开放融合、聚势聚力,从埋头干走向携手干;三是人才和用人主体对南京的认同感、归属感得到了增强,从在南京走向是南京;四是人才工作质效切实提高,站在了承接国家人才平台布局的重要节点上,从有位次走向挑大梁

高校院所集聚了南京68%的科研人才、74%的科研投入,全域人才观的实施,把高校院所纳入到全市人才工作的大格局中,形成了主动参与、良性互动、彼此促进的好局面。但是,当前高校院所人才创新成果对产业引导带动和外溢作用还不够明显,需要进一步对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从三个方面抓好全域人才观的深化实践。

提升与高校院所联合聚才的效果。把完善联合聚才机制作为校地合作的主攻方向,用好已建立的联系机制、活动机制、服务机制,在把高校院所引进的人才纳入南京人才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探索建立协作机制,共商引才方案、共享渠道信息、共出优质资源上加强统筹,通过双聘等灵活方式联合引才。

促进高校院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体系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构建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的通道、载体和机制,搭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供求对接平台,按照创新型产业领域分类,定期发布科技成果清单;支持驻宁高校遴选高价值科研成果在南京落地转化,以一事一议的方式予以支持;校地联席会议定期通报驻宁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成效,激励表扬先进。

引导高校院所为产业和企业服务。加速在宁高校院所现有优势学科、新设置学科与我市产业布局融合,推动构建服务全市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专业体系。注重校企创新成果供需对接,发布企业需求清单,推动对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运用。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布局,在我市产业园区、功能载体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支持高校院所健全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推动高校人才身份在高校、工作在园区、待遇在企业

以重大平台集聚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持续推进重大平台建设,以平台能级提升人才队伍能级、城市发展能级。

一方面,推动重大平台建设。加快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强化对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支持,发挥好大科学装置对创新要素的汇聚作用、对高端人才的集聚作用、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全力服务支持紫金山实验室、钟山实验室建设,并围绕12个重大创新领域加强创建储备。推动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已有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基础上,再推动新建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将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作为人才工作的主线和总抓手,对照国家总体方案要求逐一落实具体举措,把争创工作做实、做优。

另一方面,推动重大平台引才。坚持以大平台引大人才,紫金山实验室形成9名院士领衔、千人规模的科研队伍。继续发挥大平台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强磁场作用,把引才育才情况作为平台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从引进人才奖补、人才资金拨付前置评估、载体建设绑定引才指标等方面,推动建立约束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引才成效。

“四链融合”增强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动能

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推动产业侧人才侧双向贯通,努力走产才融合发展之路。

从产业需求出发引进集聚人才。根据南京2+6+6创新型产业布局和产业图谱,聚焦产业链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梳理形成人才地图,研究制定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政策,同时着重抓好2023年出台的人才强市25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个专项产业人才政策兑现落实。

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用好人才。2023年,南京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重大创新平台牵头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组建19家人才攻关联合体和16家创新联合体。在新一轮攻关联合体申报中,将重点针对产业链关键领域,按照卡哪、攻哪,卡谁、谁参与的原则,建立健全人才特殊调配、特殊支持机制,再组建一批高质量的攻关联合体,努力实现出成果出人才相统一。

加强对产才融合的资源供给。提高人才项目经费直接用于的比例,通过与项目资金错位支持,让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发挥更大效益。用好紫金山英才基金和人才创新双向赋能基金,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的扶持,有效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跟投,让人才创新创业获得更强的资金支持。

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人才生态

完善人才生态是一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抓住重点、逐项推进。

以政治引领强凝聚力。坚持举旗帜、聚英才,落实党管人才原则,通过主题教育覆盖、开展专题培训等方式,分期分批对新引进人才、各层级人才、人才工作者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轮训。用好党委服务联系专家人才制度,经常性走访、常态化联系,关心思想、关心工作、关心生活,不断增强人才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归属感。

以人才品牌强影响力。持续放大南京人才日品牌效应,组织实施好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赛事,支持高校院所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要坚定不移走出去,抓宣传、抓推介、抓招引,在海外谋划建立若干小而灵的引才阵地,派驻双招双引专员,有效放大南京人才品牌影响力。

以人才改革强竞争力。在加强人才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南京在城市定位与能级、国字号改革试点叠加、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富集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在优化人才体制机制方面下功夫,特别是抓住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契机,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机制模式。着重处理好市委人才办牵头抓总和职能部门担当尽责的关系,进一步完善权责分配机制、工作联动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赋能,深化用人主体举荐、科技贡献奖励、青年人才长周期支持等改革措施,提升聚才竞争力。

以人才服务强感召力。坚持把人才的关键小事作为人才工作的大事要事,既抓日常服务扩面,以紫金山英才卡为主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各类人才服务全域化、制度化;又抓难事解决增效,持续巩固人才子女入学、院士服务等工作成效,着力在人才安居保障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以优质的服务效率和质量,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赵文韬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