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提“质” 拓展未来产业赛道

发布时间:2024-04-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剑伟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他在20243月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以,拓展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强化未来产业技术策源

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2023年江苏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1件,连续8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新获批建设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累计31家,同样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江苏省科技创新仍有提升空间。例如,2023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约3.2%,仍低于北京(6.83%)、上海(4.4%)和广东(3.4%)等省(市)。面对通用智能等正汹涌而至的未来技术,江苏要抢抓机遇,加大对未来技术的创新和投入力度,聚焦原始创新、创新平台、创新主体等下真功夫。

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着力破解两头在外问题,推动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等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序列,推动《量子材料(英文)》《深地科学》等跻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支持未来产业领域优势科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围绕量子科技、合成生物、类脑智能、未来材料、固态电池、深海深地空天等未来产业,部署未来技术研发项目,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

以创新需求强化平台建设。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打造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前沿科学中心,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支持苏州实验室打造全球材料创新高地,支持紫金山实验室牵头承担国家6G重大科技任务,鼓励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持南京、苏州等市率先建设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技术攻关、转化应用、场景探索等拓展创新。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国创中心、EDA国创中心、生物药国创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

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未来科技创新企业参与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建设,强化企业未来技术研究投入激励,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未来科技创新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在共性技术、前沿技术上取得突破。系统构建政产学研用多维度融合的科技创新资源平台,推进大型科研仪器、工程文献等科技资源向未来企业开放共享,促进未来产业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打造未来产业竞争优势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目前江苏已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100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把江苏打造为全球未来产业的发展高地。江苏虽已有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但前瞻布局的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集群效应尚未显现,未来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也较少。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未来产业新赛道,江苏要进一步增强未来产业集群效应,加快未来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开发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构筑未来产业集群体系。支持苏州、南京等城市积极争创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等前沿性未来产业。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开展先行先试,聚焦10+X未来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创新体系,高水平建设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集群。推动南京科创圈、环太湖科创圈、徐州科创圈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形成产业联动发展、区域相互融合的协同发展格局。

强化未来企业梯队培育。聚焦前沿技术,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吸引一批未来产业领域的新型头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聚焦未来产业新赛道,支持领军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投资孵化等培育未来产业新主体。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筛选主攻未来产业领域的骨干高企,扩充完善未来产业中小企业培育库。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加强对入库企业培育,促进企业加速发展壮大。

开发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围绕人工智能、元宇宙、合成生物等领域,编制并发布应用场景建设需求清单,广泛征集场景解决方案,建设未来技术赋能应用场景,以场景应用加速产业化进程。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聚焦未来城市、未来工厂、未来医院等,支持南京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区、常州高新区等,围绕细胞及基因治疗技术、新型储能等开展典型应用场景示范,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打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应用场景。

积聚未来产业发展要素

创新要素是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底座。未来产业属于幼稚产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但其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需要更完善的要素支撑体系。目前江苏省及其各市均已建有大数据中心,2023年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1个、筹建2个,现有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9.9万人、两院院士8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但专门面向未来产业的人才、资金、政策等仍然不足,需进一步促进各创新要素协同发力,加快新技术落地、新产业形成。

发挥数据要素牵引力构建全省梯次多元算力布局体系,加快高性能智能计算中心部署,推进昆山、无锡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设,深化超算云平台应用。加强产业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支持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江苏分中心建设。保护和明晰数据产权,畅通和加快数据流转,规范和发展数据交易,夯实和加强数据安全。探索形成政府、行业组织、数据企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有效协同的数据治理新机制,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

健全生态要素保障力聚焦前沿科技产业化需求加强标准供给,在未来产业的主要应用场景及技术测试评价等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加强标准研制。建设一批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高技术熟化、样品试制、测试验证等中试服务水平。绘制未来产业紧缺人才图谱,加强未来产业靶向人才培养,加大顶尖人才支持计划”“双创计划333工程等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项产品或专营机构,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投资基金。

延展空间要素拓展力立足江苏,围绕上海、北京等未来产业先发地,强化区域空间综合考察力度,促进空间要素的重组,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发挥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门户作用,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吸引、汇聚未来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坚持发展空间科学,开展深空深渊科学研究、深地深海装备研发,突破低空经济等带动能力强的空间技术,将空间潜力转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所长)

责任编辑:陈学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