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发布时间:2024-04-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张 星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家创新大局,赋予江苏的重大发展使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勉励江苏: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生态优越、创新平台集聚、人才引育坚实、经营主体强劲,企业科技创新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2023年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6.3%、列全国第一;工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所有类别,产业链条完整;全省营收超百亿元工业大企业集团超过200家,制造企业上市公司达541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产业创新平台数量多,作用发挥显著;有效期内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有9.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1万家;围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近年来引进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

对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江苏在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一是企业创新实力有待加强。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全球研发投入前2500名的工业企业中,华为排名全球第5,阿里巴巴集团排名全球第22,上汽集团排名全球第70,江苏企业第1名的天合光能排名全球第356,排名滞后。二是创新载体依然缺乏。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例,江苏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办研发机构数量在2016年到2021年间,从3834家下降到3269家,同期广东则从3735家上升到9090家。三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产业附加值不高,制造业增加值率长期徘徊在22%左右,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的增加值率为35%45%四是创新市场活跃度仍待提高。从技术合同成交额来看,江苏2022年为3889亿元,广东为4525亿元。江苏创新市场活跃度不高,技术流动和转化依然需要加强。

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重在增强工业跃升动力,要求我们更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江苏需要从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创新项目实施、推进技术成果转化、集聚产业创新人才等方面入手,解决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

加强研发支持政策力度,壮大企业创新载体

出台《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等文件,在制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0条政策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12条措施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良好创新生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等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培育梯队,形成基础夯实、龙头引领、比学赶超、优势互补的创新队伍。支持评价结果为优秀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升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等能力。加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制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标准,培育一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创新示范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创新的示范效应。对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加强创新赋能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实力

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创新平台发挥着指引创新方向、推动共性技术攻关、降低创新成本和推进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已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围绕工程机械、晶硅光伏等卓越产业链,培育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工业软件、先进金属材料、先进节能环保装备等优势产业链,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开展定期考核评估,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平台载体完善试验条件,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提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的服务能力,集聚优质资源,聚焦技术创新、智改数转、投资融资、人才引育等重点方向提供服务。

着力推进创新项目实施,开展技术难题协同攻关

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省1650产业体系薄弱环节,推进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工程,形成一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发展市场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加快新型元器件产业化应用,加快突破石化、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工业软件,鼓励应用先进绿色基础制造工艺。有效发挥我省产业优势,推动基础材料、零部件和软件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项目,在产业基础薄弱环节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基础产品。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产品需求,在低空经济、工业母机等领域,努力突破一批创新性、标志性装备,加快重大技术装备体系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聚焦产业链短板弱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发挥人才攻关联合体作用,实施一批省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按研发投入比例配套支持。

支持技术流通应用,推动成果转化迭代

面向市场需求,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加快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支持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需求供给对接,主动吸纳技术成果转化落地。鼓励创新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和成果应用与推广。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应用。定期编制发布新技术新产品目录图谱,每年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000项以上。推动相关产品纳入政府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通过预留份额等方式扩大示范效应,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支持创新产品首购首用。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和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广应用政策,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制企业,联合典型用户单位,开展一批具有行业带动力的示范应用项目。

推进产业人才集聚,壮大科技创新动能

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领域,加快产业科创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育,构建支撑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精准引育高端人才。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依托重点创新载体,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具备产业链卡脖子难题突破能力和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开辟能力的高端人才。对重点企业、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给予一定配套奖励。加快培育技术人才。遴选推荐一批国家级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在承担重大工程项目、专题研修调训、申报评审职称等方面予以统筹支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等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对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等载体建设给予支持。

(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贾潇潇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