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于高质量发展这场“大考”来说,新旧动能转换是一道“必答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要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积极稳妥腾退化解旧动能,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如何通过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2021年以来,江阴市把推进工业园区升级改造(以下简称“工改”)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进新退旧,腾出发展空间,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拓出发展新天地。
散到聚:高位统筹资源 优化空间布局
江阴是“苏南模式”发源地之一。由于过去粗放式发展,近年来,江阴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受土地、能耗、排放等约束越来越严重。工改前,在全市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各类园区200个,平均不到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园区,土地开发建设强度达到44%,土地资源已经触碰“天花板”。并且多数镇街工业集中区地块分布松散,单宗工业用地规模相对较小,容积率低于0.8、建筑密度低于0.5的企业占半数以上,节约集约水平不高。
从硬骨头啃起,江阴决定向老旧工业园区要优质空间。为此成立工改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相关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实体化运作的工改办,并由相关职能部门组建三个专项工作组,高位统筹资源、协调解决问题。
工改是一项计利长远、相与有成的工程。江阴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注重规划的科学性。以“345”现代产业为导向,推动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3个千亿元级传统产业提质焕新,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规模,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未来能源、空天一体等5个未来产业有序建链。宏观层面上,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2021—2035年),按照“空间集聚、产业集群、产城融合”的原则,将全市200个园区规划为“20+10+X”的整体布局,即20个重点产业园区、10个特色产业园区、X个过渡工业园区。微观层面上,每个园区形成“1+N”规划体系,即1个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公共配套规划、空间布局规划等N个专项规划,并完成城市设计工作。
在工改推进过程中,围绕土地利用、企业集聚、村集体保障、园区管理四大难点,江阴先后出台30余份政策文件,从制度设计上解决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形成超150亩的集中连片可用地块为标准,在摸清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排定地块、锁定企业,积极推进地块内的拆迁,做到“块块清”。
工改以来,江阴共腾退提升土地3.52万亩,形成可用产业用地1.56万亩、集中连片超千亩地块5个,目前已有8750亩用于项目建设,落地90余个项目、总投资超920亿元。各板块排定启动23个中小微产业园、主题产业园和科创园项目,总投资额约155亿元。周庄、长泾、徐霞客、华士4个印染集聚区正在稳步建设中。
低到高:强链补链延链 提升产业能级
江阴不仅关注单一园区的发展,更着眼于整个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让“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产业集群亮丽图景成为生动现实。目前,121未来产业园、碳中和技术产业园初具形态,临港开发区氢能产业园等也在加紧建设。
集成电路产业是江阴市重点打造的一号特色产业,也是江阴高新区首要发展的重点产业。早在20世纪70年代,全市首家集成电路企业江阴晶体管厂在这里诞生,并发展成全球排名第三、国内排名第一的封测企业长电科技。为了重点发展微电子产业,江阴高新区将长电科技周边的工业集中区重新规划,腾退88家小散乱污企业,成立江阴微电子产业园。整个产业园总体规划用地5500亩,聚力打造集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和材料于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专业园区。
2023年,江阴高新区启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芯链计划”,依托1套政策、1个专业园区、5个产业板块、5只专项基金和一批上市公司,打造千亿元级、全产业链集成电路先进产业集群。通过拆一块、净一块、用一块,江阴高新区一年多来腾地约1500亩,一期项目聚合了长电科技、盛合晶微等多家“链主”企业。二期项目中,江苏省重大项目昕感科技半导体芯片制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该项目从接洽到落地再到动工建设,用时不到半年。另一个总投资5亿元的首芯半导体薄膜沉积设备项目更是有望在一年内实现开工、竣工、投产,跑出项目建设的“江阴速度”。
产业链的打造离不开政策和资金支持。江阴高新区专门出台集成电路专项政策,在载体和用地、产出奖励、利用外资、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贷款贴息、融资租赁等方面,为优质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扶持定制服务,最大力度降低企业成本。围绕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分别成立专项基金,基金总规模达50亿元,为集成电路企业提供精准持续支持。
旧到新:重塑创新格局 迸发创造活力
以工改为契机,江阴不断重塑创新格局,聚力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科创T台,加快建设“特色鲜明、资源集聚、功能完备”的专业化科创载体。霞客湾科学城是“T台”中最耀眼的“明星”。2023年,作为科学城首个投运的科创园,霞客湾创智园成为青阳镇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存量资产、推动乡村振兴、立足实际推进工改的“开篇之作”。
霞客湾创智园总投资3.3亿元,占地68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包括科研办公楼、多层厂房和综合服务楼等7栋建筑,可为入驻企业及人才提供配套服务。然而就在4年前,这里还是农药厂等一些低效用地。为了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青阳镇注资成立公司,聘请专业机构对地块土壤进行调查、评估和整治,在此基础上启动了霞客湾创智园项目。在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家团队的运营下,依托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的技术策源能力,以及各大高校院所在精密制造、工业设计、品牌策划等方面的沉淀积累,霞客湾创智园引进了15个涉及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以及智能环保等未来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聚集7名国家级人才。由武汉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研究院梅刚华研究员领衔团队完成的星载铷钟项目日前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团队项目产业化在此落地。
同时,临港科创园二期、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二期)等一批高效益科创载体也在加速建设,推动形成“众创空间—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器—产业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链条,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产业匹配、布局科学、重点突出、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新格局。
向新求效,向高求质。江阴坚持以“亩均论英雄”为鲜明导向,扎实推进低效用地再利用,加大空间腾退力度,加快推进“产业集聚+特色园区”的建设,持续强化驻点招商、基金招商、以商引商,加快引进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以实实在在的工改成效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