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发布时间:2024-09-10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徐军海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作为耦合战略共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并统一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把我们党对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人才优势是我国发展的重大优势,只有加快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才能全面激发各领域各层次人才活力,更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释放人才国际竞争潜力。以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为主牵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健全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相适应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筑培养一流人才的创新载体,以重点人才工程为牵引,更大力度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多措并举培养锻造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江苏要以建设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和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为契机,把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作为重要场景和关键载体,在科技攻关的实战中探索战略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式方法,打造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矩阵。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主抓手,优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人才自主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培养造就更多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发现、早选拔、早培养,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建立特殊人才差异化选拔办法,打破学段、学制、学院、学校限制,构建体系开放、机制灵活、贯通一体的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教学资源、科研条件优势互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以人才供给自主可控为主目标,建立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围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前布局急需学科专业,优化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能源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加快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设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人才。

创新人才吸引集聚机制,增强人才引领发展动力。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引才机制。优化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绘制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出台海外引才直通车工作机制,央地联动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拓展引才工作网络,用好海外组织荐才引才机制,构建用人主体靠前引才、党委政府靠后保障引才模式,赋予国家实验室、顶尖学科团队、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领军企业等海外引才计划自主评定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增强重点关键领域顶尖人才的招引支持力度。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优化外籍人才出入境、停居留政策和便利化服务举措,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外籍人才入境出境、停留居留、永久居留、社会融入等各环节的保障能力。建立顶尖人才一人一策引才支持机制,量身定制事业发展平台、支持开展科技攻关,为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税收减免、融资支持等优惠政策。推行海外人才服务清单制度,提供住房安居、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家庭医疗、社保接续等一系列服务保障措施。建立健全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采取更加开放的科技项目合作模式,设立更多离岸人才飞地,拓展柔性化引才用智方式,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大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修力度,统筹实施各级人才国际交流项目,支持各类人才出国学习交流。加快引育国际组织,培养推送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国际或区域性国际组织任职发挥作用。鼓励引进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举办高等级国际学术论坛、人才活动和双创大赛,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优化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破四唯立新标并举,推进评价综合改革试点。突出分类评价、以用为本,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分类制定承担重大攻关任务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人才评价指引。健全代表作评价、同行评价、团队评价、长周期评价制度,推动人才评价与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协同联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坚持放得活管得住协调,改进人才管理使用制度。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赋予高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更大自主权,重点企业职称评定、技能等级评价、人才举荐等自主权,提高用人单位编制使用、岗位评聘、科研经费等话语权。创新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方式,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开展科研经费包干制、科技成果赋权等创新政策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减少考核频次,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切实为科研人才减负松绑。坚持有组织有保障衔接,健全人才联合攻关机制。新型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要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有效整合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并向重大科研任务倾斜。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型组织模式,建立人才特殊调配机制,赋予战略科学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和技术路线决定权,为人才联合攻关提供充分保障。

构建高效协同运行机制,形成一体改革工作合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协调好党的领导、政府协同、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注重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建立完善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一体改革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江苏要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探寻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治理的改革策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以人才引领驱动高质量发展。形成倍增内生动力。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要以产教融合、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典型应用场景为突破口,着力破除高校院所、企业等用人主体的人才活力激发困境与体制机制根源障碍,从央地联动、部门协同、制度贯通、要素融合等方面识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以战略协同与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与资源整合+综合试点与评估改进为主导思路,构建集成式改革战略范式,把单项优势聚合成综合优势,把各个动力集成为驱动合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作者系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