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强根基

——高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3-09-11     稿件来源:《群众》(思想理论版)     作者:群众杂志社特别报道组    

【场景回放】

20237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考察调研期间,来到南瑞集团有限公司。在南瑞展厅,总书记察看企业自主可控技术产品展示。当听说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等大国工程时,总书记指出,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要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寄予厚望。201712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徐州市考察期间,在徐工集团亲自登上企业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技术创新情况和操作流程。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突出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寄语江苏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237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工业园区,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

 

【创新实践】

锤炼看家本领  把牢强省之要

实体经济是江苏的家底,制造业是江苏的根基。江苏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在全国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凭借的正是不断锤炼实体经济这一看家本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首要标识就是经济强,体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产业竞争力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功能强上。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殷殷嘱托,字字千钧,既是对江苏的巨大关怀,也是江苏工作的主题主线、江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引。

牢记嘱托,不负使命,江苏持之以恒锤炼实体经济的看家本领,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省制造业覆盖全部31个大类;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7.3%,居全国第一,机械、电子、轻工、冶金、石化5大行业年营收超万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全国第一;拥有全国最大制造业集群,10个集群入围全国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船舶海工、工程机械等多个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完整,规模全国第一;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1.1%49.6%;两化融合发展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占比达到11%;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23年上半年,江苏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29.6%,总量居全国首位,制造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是硬核20236月,江苏印发《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加快建设质量效益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苏成为制造强国重要支柱、先进制造战略重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3大战略定位,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建设1650产业体系,实施集群筑峰、创新强基、高端跃升等8大行动27项举措。2023年上半年,全省列统的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77.5%,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20%,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量。实体经济强则整体实力强,2023年上半年,江苏GDP总量首次在同期突破6万亿元大关,达到60465.3亿元,且以3556.16亿元的增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不仅展现了江苏经济的强劲韧性,更凸显出江苏在稳定增长、领跑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压舱石作用,为率先探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巩固领先优势  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

产业链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石。江苏制造业规模占到全国的13.7%、全球的4%,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这是对江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寄予的厚望。不折不扣落实总书记的指示,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将聚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下大力气强链补链延链确定为10大牵引性重点工作之一。

强链壮群,加快实现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话语权。集中力量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重点聚焦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的1650产业体系,积极构建群链企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已锻造出不少产业金链条,不断形成江苏产业发展的先导优势、特色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卫星互联网等重点产业方向,推动省内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分集群、按梯次推动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确定苏州市先进材料产业融合集群、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融合集群、常州市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南京市高端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融合集群、盐城市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等5个集群为首批试点示范集群,设立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集群发展。

靶向补链,提升产业安全和韧性,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逐群逐链建立一个责任处室、一个行动方案、一个专家委员会、一批促进机构、一个品牌活动、一批骨干企业的产业推进机制,一链一策打通堵点、接通断点。着力培育一批有效掌控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打造有利于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防火墙。放眼全省,已形成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根据最新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录,江苏新增795家,总数占到全国五分之一,跃居第一。截至2022年,共有186家苏企跻身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其中,属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专用高端产品制造类企业占比超过70%,产品属于补短板项目企业占比超过90%,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并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新增单项冠军全覆盖。

业态延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覆盖面和价值端。各地用好用活产业链招商,如发布产业地图,按图索骥,精确招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43家上下游企业比邻而居,让昆山光电产业园创下了1分钟内就生产一块显示屏发往终端的纪录,年度产值突破千亿。延链不仅推动产业延伸,更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继而形成增长新动力。南京推动集成电路全链发展+芯机联动,加快提升先进工艺产能、封装技术能力和整机系统集成。常州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覆盖了32个主要环节中的31个,3000多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汇聚于此。

突出主体地位  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是主角。科技创新,企业依然是关键主角。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江苏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江苏一直以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强化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产业发展新空间。

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产业与科技协同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搭建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三类技术创新载体。全省首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是由民企盛虹集团和东华大学联合组建成立,采用企业+联盟模式,联合10多家企业及高校院所,涵盖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发挥集中优势,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球光纤通信前三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亨通集团,以自主研发创新平台为载体,协同大院大所、科研专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共建研究院、实验室,推动企业从自主创新到系统创新,再到集成创新,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替代。目前,江苏已拥有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正积极布局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重点集群全覆盖。

发挥链主企业的超级节点作用,引领协同创新。过去三年,江苏实施百企引航行动计划,省市联动累计培育107引航企业。2023年,江苏进一步升级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计划,全力推动更多引航企业成为主舰,梳理建立5家准链主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重点企业的阶梯培育库,精准培育一批主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链主。作为工程机械集群链主企业,徐工集团不仅带动徐州1000多家、全球4000多家中小企业打造出全球最齐全完备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链的产业集群,更组建起龙头引领+配套协作+院校协同+用户支撑的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协同创新联合体。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厚植创新沃土。以优质中小企业的铺天盖地,形成头部大企业的顶天立地。分类培育中小创新型企业,加大创新活动支持。2022年,支持中小创新企业建设20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企业要素集聚和创新研发能力;选聘1800名专家学者到中小创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或者副总工程师,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突出金融供给侧发力,为企业创新减负。持续扩大以苏科贷为主的科技信贷规模,整合设立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截至2022年底,省级累计安排高企培育资金46.3亿元。如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4万家、跃居全国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7万家、约占全国的1/4、居全国第一。

把握关键增量  奋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

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数字赋能。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江苏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量扎实推进,抢占数实融合风口,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

数字化引领转型升级,促进制造强省建设迈向新台阶。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也是江苏由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的主攻方向。作为全国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南钢集团率先建成钢铁行业首个集群式一体化智慧运营中心,使钢铁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变为科技密集型,并总结出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实现数字化能力行业赋能。以建平台”“用平台双轮驱动,以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为依托,全省已累计培育161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国家级双跨平台和4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有力提升江苏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构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智改数转是企业高端转型的重要途径,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江苏打造数实融合第一省的关键之举。自2018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到2022年已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8家、示范车间1639个,上云企业累计达38.2万家。2021年,江苏出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提出3年内完成6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渐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新目标。行动第一年就实现6.6%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深度应用智能化,14.1%实现网络化集成及单点智能,23.9%实现核心业务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35.8%开启数字化改造。202317月,又有1.8万家企业接受免费智改数转诊断,1.5万余家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新培育星级上云企业近4000家。全省规上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能力逐年提质增量。

实体经济是压舱石,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寄予厚望。我们要从立省之本、强省之要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征程上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大意义,以系统思维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更高水平的制造强省,以把牢强省之要为重大牵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让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变为更加美好的现实图景。

(统筹:李程骅;执笔人:何乐、金雯、陈学科)

责任编辑:段培华


【名家点评】

徐康宁(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筑基大业,发展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大省江苏的强省之要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江苏制造业在全国举足轻重,但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仍处于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发展阶段,原因主要是技术水平不高、结构差异和产业链不健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聚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任务,以提升产业层次、补齐产业链短板、抢抓产业新机遇、完善结构体系等作为主攻方向,聚成势,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攀高向强,涌现更多的科创领军企业或链主企业,不断夯实苏大强硬实力,当好中国经济重要的压舱石”“顶梁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