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青年》杂志与中国共产党相生相起,成为孕育我们党诞生的秘密摇篮。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号,曾经的老渔阳里,这看似不起眼的石库门,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也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36岁的陈独秀为他在上海创办并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撰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他在文中列举了“新青年的六大标准”,将国家希望、民族前途寄托在一代新青年身上,给了一代青年人以振聋发聩之感。之后,《新青年》直接参与了建党风云的伟大孕育,成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秘密摇篮,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李大钊与陈独秀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人称“南陈北李”。他俩都是北京大学教授,都是《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主将。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更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他与《新青年》杂志结缘,始于1916年9月发表的《青春》。此文有力地呼应了《新青年》主编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对青年人的热切期盼。他俩共同高举青春大旗,以唤醒中国的年轻人为己任,为古老中国注入青春活力而大声疾呼,向一代青年吹响了理想的冲锋号。李大钊在《新青年》当编辑,还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它们都是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文献。
1917年《新青年》从上海迁到北京大学后,由陈独秀和胡适、鲁迅、李大钊等8人轮流编辑。
1920年初,为了帮助陈独秀躲避北洋政府的追捕,李大钊装扮成账房先生,雇了一辆骡车,在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中,送陈独秀秘密离京,转道天津坐船去上海。这风雪一路走了3天,两位北大教授在大雪中有个历史性的约定,就是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新青年》随陈独秀一起迁居上海,由此,老渔阳里2号既是编辑部,又是陈独秀的寓所。1920年4月,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一行,拿着李大钊的亲笔信,来到《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秘密商讨如何在中国建立共产党。于是,建党伟业在此悄然启动。
历史印迹清晰地记载,1920年5月,陈独秀发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新青年》编辑部诞生,陈独秀任书记;9月,《新青年》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成了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刊物。10月,李大钊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年底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11月7日,《新青年》编辑部又秘密创办了《共产党》月刊。这份刊物,第一次在中国大地树起了“共产党”的大旗,阐明了共产党人的基本主张。期间,陈独秀在这里起草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其主要内容分“共产主义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阶级斗争最近的状况”三个部分。
到1921年春,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旅日、旅法等8个地方都先后建立起了党组织……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筹备、诞生与《新青年》紧密相连。第一批党员大多是《新青年》的骨干编辑、作者和忠实读者,形成了一个孕育建党风云的朋友圈。可见,在推进中国共产党建党进程中,《新青年》起到了主导和组织作用。
(二)
在那漫漫长夜里,《新青年》唤醒了一代青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太雷、恽代英、蔡和森、叶挺等,都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毛泽东回忆自己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了上课、阅读报纸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毛泽东还说:“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那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与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地点就是《新青年》编辑部。
周恩来1918年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几天连着把三卷的《新青年》仔细看了一遍,才知道我从前在国内所想的全是太差,毫无一事可以做标准的”,“我愿意自今以后,为我的‘思想’‘学问’‘事业’去开一个新纪元才好呢!”
恽代英给《新青年》杂志写信时曾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的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可见,《新青年》对周恩来、恽代英等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变化,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
党的一大召开前,要求各地相继建立起共产党组织的信函,都是从《新青年》编辑部寄出的,它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召开中共一大,要求各地派出代表前来上海与会的通知书,也是从《新青年》编辑部秘密发出;就连一大召开遇到密探袭扰后向南湖转移,也是在此紧急决定的。它为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建党的红色“秘密摇篮”。
陈望道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首先送至《新青年》编辑部,由陈独秀、李汉俊校对后才出版的。
建党伟业与《新青年》紧密相连,并通过它的编者群、作者群、读者群等这一朋友圈开始渐渐展开,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地方到全国,影响日渐扩大。《新青年》这一思想舆论阵地,聚集起了一批爱国忧民、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它不仅成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还进而成为建党的中心地。
历史不能忘记《新青年》对建党伟业作出的贡献。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