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借鉴杭黄合作经验建设宁宣黄成长带

发布时间:2017-10-09     稿件来源:江苏社科网    
  [内容提要]当前,在长三角南翼,传统的“沪宁杭”三边结构正在被“沪宁杭黄”四边结构所取代,杭黄、宁宣黄轴带的战略价值日渐显现。建设宁宣黄成长带,有利于构建南北区域大通道,强化南京中心职能,激活旅游资源价值,夯实南京新经济发展基础。为此建议江苏借鉴杭黄合作经验,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并支持南京加快推动宁宣黄成长带建设:创新区域合作共赢的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复合交通体系;重点锻造系列国际旅游品牌;务实培育和引导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完善区域生态功能格局。
    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总体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在长江南岸,传统的“沪宁杭”三边结构正在被“沪宁杭黄”四边结构所取代。其中,沪(上海)杭(杭州)黄(黄山)轴带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初步形成了国际旅游品牌线路,而宁(南京)宣(宣城)黄(黄山)方向的发展则相对滞后,目前南京入境游客接待数仅为杭州的1/6、黄山的1/3;以黄山为目的地的国际游客选择周边连带旅游城市时,南京仅排在第7位;从杭州方向进入黄山的国际游客数是南京方向的6倍以上。随着京福高铁的开通,宁宣黄旅游带的传统地位有被新兴的杭黄轴所取代的趋势。宁宣黄轴带整体发展地位的下滑,将严重制约江苏和南京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因此,建议江苏在加强省级层面统筹的基础上,一方面支持南京在东南方向大力开展与杭州的合作,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谋划建设,另一方面,把在西南方向上加强与宣城、黄山合作提上议事日程,共同加快建设宁宣黄成长带,最终在长三角南翼地区形成以创新经济和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宁杭黄”生态经济圈。
    一、建设宁宣黄成长带对江苏和南京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国务院去年批复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中,南京被定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这是新中国建国以后国家对南京城市给予的最高定位(以前仅被定位为长三角中心城市、华东地区中心城市等等)。一个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通常可以分为“常规拓展方向”与“战略发展方向”。一个中心城市周边受其影响的腹地区域分为两种类型:竞争性腹地、垄断性腹地。宁宣黄成长带对南京巩固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构建南北区域大通道,拓展南京战略腹地。近年来,江苏的区域发展,多在东西向沿江、沿东陇海线布局,缺少南北方向大通道、大轴带的带动。建设宁宣黄成长带,有助于南京在传统的东西向沿江发展格局上,拓展南北向区域格局,打通南京向北至淮安、连云港乃至山东半岛,向南至南昌、福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全新发展通道。积极与京福、沪昆、商合杭等新增区域通道实现互联互通,更便捷地与中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海西乃至珠三角等区域形成良性互动。同时,南京可以巩固与皖南、赣北等传统腹地联系,展现在促进苏皖省际协调方面的重要示范意义。
    2.补全江苏发展战略短板,强化南京中心职能。近年来,江苏省域空间战略的重点是放在促进苏南地区与苏中、苏北联动发展上,而南京则以江为轴、跨江发展,一城三区、十大新城、开发江北等等,各个方向同时出击,城市空间战略方向不明,资源与力量分散,导致区域影响腹地不断被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挤压,城市地位、影响力与辐射力总体上趋于弱化。南京若想真正成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须面对上海、杭州的压力,向东向南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建设宁宣黄成长带,沿着溧水、高淳向南继续增强与安徽宣城、黄山方向的联系,进而联系京福、沪昆发展轴线,拓展南京区域联系的新方向,凸显南京的地位。
    3.重塑国际旅游特色品牌,夯实南京新经济发展基础。宁宣黄地区是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最为重要的旅游、生态资源集中区,拥有南京古都名城、高淳国际慢城、黄山名岳、徽州古村落等多处享誉世界的品牌。建设宁宣黄成长带,有助于扭转南京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下滑的旅游地位,也有助于把握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整合沿线休闲、体验、生态、文化等资源,打造长三角中以度假、休闲体验、养老养生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条国际旅游精品线路,与沪杭黄旅游带形成错位发展的格局。
    二、建设宁宣黄成长带存在的问题
    宁宣黄地区与周边其他轴带相比,差距显著,尚未成为一条真正具有活力的区域发展轴带。
    1.区域发展共识尚未形成。目前,宁宣黄成长带的发展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苏、皖两省都未将宁宣黄成长带列入重点考虑范畴,在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规划中对于这一地区关注也很少。宁、宣、黄三城市在发展布局和规划结构上各成体系,发展方向缺乏统筹考量,在区域资源整合、生态保育、产业合作等诸多重点领域,尚处空白。
    2.旅游资源价值尚未激活。宁宣黄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极高,但目前旅游消费仍主要限于门票等传统形式,购物、体验等非景点业态发育不足,这一问题在高淳、宣城、黄山地区表现突出,制约了沿线旅游发展的附加值。此外,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与经济、文化资源的联动也明显不足,尚未形成 “旅游+”的大产业体系,传统手工艺、农业体验、文化遗存等鲜明主题仍未实现向旅游价值的有效转化。
    3.交通联通水平不足。黄山、宣城长期是泛长三角中交通基础最为薄弱的地区,而宁宣黄成长带沿线城市最为关心的就是交通联通水平严重不足。目前该区域内交通体系亟待完善,南北向高铁、城际规划建设迟缓,高速公路网络多处存在断头、通而不畅等问题,诸如郎溪向溧阳方向高速公路断头,宁国向杭州方向高速公路断头,宁宣高速高淳至宣城段长期未开通,泾县、旌德县不通高速公路等问题,长期制约着这一区域的发展。
    4.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建立。目前宁宣黄沿线城市间缺乏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和准则。虽然宣城已经加入南京都市圈联盟,但宁宣黄三市之间在旅游、生态、交通等区域协调的具体事务方面,仍存在着许多衔接难度。例如,水阳江航道整治等水利及环保事宜因缺乏区域协调机制,多年悬而未决。
    三、他山之石:借鉴杭黄发展带建设的成功经验
    杭黄发展带是长三角内快速成长的一条区域发展轴带,其成功的经验对于宁宣黄成长带发展很有借鉴价值。
    1.持续达成区域共识。杭黄两市地缘相近、经济相连,在2003年“长三角旅游城市15+1高峰论坛”上即提出将上海名城、杭州名湖、黄山名山串珠成链,构建国际黄金旅游线。随后双方签署全面合作的框架性协议,以建设徽杭高速公路经济开发带、合办大学、保护开发新安江和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建设杭州-千岛湖-黄山南线通道等措施为先导,在交通、旅游、人才、教育等方面展开协作。2015年两市签署深化合作交流协议,共同开创杭黄轴带发展的新局面。
     2.加速交通通道建设。2006年杭徽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将黄山到西湖的距离缩减到三个小时,沿途串联了大明山、清凉峰、天目山、青山湖、浙西大峡谷等许多旅游景点,被誉为江南最美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的杭黄高铁预计于2018年6月通车,全程只需1.5小时。黄千高速计划于2019年建成通车,该线路将杭黄轴带南线景点与徽杭高速串接,成为联通黄山、千岛湖、杭州三个5A国家级风景区的黄金旅游线路。
    3.同步推行旅游西进。2001年杭州开始实施“旅游西进”战略,推进旅游城乡一体化,实现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杭州市不断强化与黄山的互动,提出了“三江一湖”、“三江两岸”等旅游发展战略,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资源,把杭州建设成了国际知名的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
    4.鼓励新经济全面跟进。与旅游西进同步,杭州市提出“文创西进”的发展思路,意在有风景的地方兴起新经济。文创西进以市域西部山水秀丽的富阳、临安等地为重点,导入新产业要素,推动动漫产业、工业设计等优势行业与当地产业融合,建设富春山居文化创意园、分水制笔创意园、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等项目。杭州还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为抓手,在杭黄轴带沿线打造了一批创新载体,实现了杭黄轴带上新经济、新业态的跨越式提升。
    四、江苏推进宁宣黄成长带建设的思路建议
    宁宣黄成长带应以区域协同发展为理念,以交通复合廊道构建为支撑,以高端旅游职能对接为媒介,以新经济业态为导向,努力建设成为美丽中国最佳展现区、国际休闲旅游首选地、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地、四省跨界协同发展区。
    1.创新区域合作共赢的机制。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建立城市间日常沟通机制,适时将黄山市纳入南京都市圈联盟。利用都市圈相对成熟的日常协调机制和协商平台,加快促进宁宣黄成长带协同发展。在协调区域交通建设、签订旅游合作协议、导入重大旅游活动、制定产业协同发展规则、推进水系整治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开展对接工作。同时,将若干具体合作事项列入议事日程,如协商区域、城市轨道线路,举办旅游产品推介会,联合发行旅游年卡,共同举办重大会展、赛事,签署产业项目合作备忘录,组织行业交流与产品推介,制定区域水源、河流综合整治和跨区补偿细则,等等。
    2.加快构建区域复合交通体系。加强省际及沿线城市的沟通协调,实现江苏沿海地区、苏中苏北地区与南京都市圈和黄山的交通串联。建议该线路经句容后接入溧水站或禄口机场,再向南部高淳、宣城、黄山方向衍生,以最大化地提升南京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同时,结合沿江城际线型优化,打造溧水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三线汇聚、六向联系”格局。增加宁杭客专与禄口机场摆线,串联扬马城际,打造禄口机场为空、铁、市域快轨综合换乘中心,促使禄口机场成长为长三角西翼的“第二个虹桥枢纽”。此外,利用低空管制开放的机遇,布局建设老山机场、土桥机场、高淳机场等,完善通用航空机场区域性网络。大力建设“快达、漫游”的公路网体系,打造溧水至高淳段示范性旅游风景路,高标准建设汤山温泉房车营地及金牛湖、老山、秦淮湿地、石臼湖、慢城等一批房车营地,完善新型旅游交通设施布局。
    3.重点锻造系列国际旅游品牌。以“名山揽胜古徽乡,休闲慢城新田园”为该区域总体的旅游发展意象,重点发展文化研学、休闲养生、美丽乡村、运动康体、净心礼佛、户外采风、科技体验、商务会展等八大旅游主导内容和线路,构建温泉礼佛、活力门户、休闲慢城、山水诗乡、觅径皖南、静湖养生、古韵徽州品、魅力黄山等八大旅游发展片区。江宁区围绕“温泉礼佛”主题,改变当前封闭式大景区的运营模式,将景区与城市功能有机串联,形成符合都市需求的城景结合、生活与体验融合的新模式。溧水区围绕“活力门户”主题,利用禄口空港和溧水城际枢纽站两大门户,抓住客流中转、就近旅游的需求特征,完善各个景区的服务能力。高淳区围绕“休闲慢城”主题,充分放大国际慢城的品牌效用,实现周边景区的全面融合。南部三区完善旅游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合理布局高标准国际会议中心,加快华谊影视小镇、桠溪慢城服务小镇、固城湖休闲小镇、石湫影视文创小镇、白马农业休闲小镇、横溪互联网金融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打造多条具有国际品质的复合游线。
    4.务实培育和引导产业创新发展。以南京紫金江宁、南溧水、高淳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东山国际企业研发园、中国无线谷、高淳江南科学园为基础的科创载体建设,以石湫文化教育基地、高淳文化产业园等为基础,强化文创载体发展。以江宁生命科技创新园、麒麟科技创新园、溧水经济开发区等为支撑,推进绿色环保、大健康、旅游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升级,实现新兴制造业与宁宣黄地区生态、绿色、旅游、新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以谷里、汤山翠谷、湖熟、傅家边、高淳现代农业科技园等为核心单元,促进新型农业按照“六次产业”融合的模式发展新业态。
    5.大力完善区域生态功能格局。划定各类生态保护单元并制定具体开发细则要求,规范各部门、各级政府的开发模式,将生态空间保护落实为适应市场和政府多重需要、可操作、差别化、可管控的开发与保护细则。建立国家公园系统,重点统筹考虑建设上秦淮国家公园、无想山——石臼湖国家公园、游子山——固城湖国家公园。完善固城湖——石臼湖——南漪湖三湖地区的跨界协调保护工作,创新水阳江、青弋江等的跨境协同保护与利用机制,根据滨湖、滨水岸线发展基础和条件制定管控规划,加大对区域内生态功能型山体的保护与修复。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