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打好历史名人资源牌 变文化软实力为社会硬支撑

发布时间:2016-02-02     稿件来源:常州市社科联 陈满林 李 军    

  常州历史名人有1800余名,其中在全国范围具有重要影响的就有近200名。近年来,围绕历史名人资源的开发,我市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今年611日,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将常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下一步,我市打算围绕常州的历史名人再做文章,立体式挖掘展示,多角度转化运用,把常州的文化特色变成文化亮点,从而把这些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一、突出比较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历史名人不仅可以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更是承载一座城市历史的名片。一座不起眼的城市往往会因为一两个历史名人的出现有了厚重的分量,从而让人肃然起敬,比如,孔子之于曲阜,毛泽东之于韶山,可以说都是一个名人造就一座名城的典范。常州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这些历史文化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一定要有形化、具象化,要创造条件让人感知得到,历史名人恰恰就是很好的载体。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历史名人开发好、利用好,使他们身上的文化基因能代代传承,让常州的文化魅力人人传颂。

  一是名人雕塑立起来。历史文化名人雕塑是展示名城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的一个有效手段。在城市街头放上一些名人雕塑,每一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气息,触摸到这个城市的个性脉搏。仔细品味这一座座历史名人塑像,就是在享受一种丰富而又厚重的精神之旅。莫斯科街头的果戈里、普希金塑像,江阴街头广场的徐霞客像都是非常成功范例。所以建议根据常州实际,把历史名人城市雕塑作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文化凝聚力,昭彰城市文化特质的重要抓手,尽快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调研论证,规划实施。

  二是名人故居开出来。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从英国的莎士比亚故居、法国的巴尔扎克故居到美国的海明威故居等等,无一不是他们所在城市文化的象征。上海的鲁迅故居,从1950年开放至今,每天都有大批的人群参观。常州尽管也建立了不少名人故居,但是重建设,重投入,建起来后怎么管理,怎么用才能发挥作用等没有单位过问。很多名人故居参观人数稀少,有的甚至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身”。所以建议下一步要调整工作方向,把名人故居的管理和开发作为重点,放大这些文化资源的作用,扩大名人故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定期举办普及推广和介绍活动,拓展故居影响;社区和学校可以组织名人故居系列学习参观活动;文化产业和旅游部门应该组织专题性的旅游推介;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体可以组织多种样式的宣传介绍活动,吸引更多的人群走进故居,了解历史,体会文化。

  三是名人故事讲出来。充分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以更新的视角,统筹抓好文艺精品生产,打造更加响亮、更加独特的常州文化“名片”。以舞台剧、影视剧、小说、歌曲等形式,抓好季札、唐荆川、盛宣怀、刘国钧、瞿秋白、刘海粟等重要历史名人题材的精品创作。另外,历史名人典故浓缩并记录着常州的演变轨迹,要组织专家学者在对历代常州历史名人典故认真进行考证,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加以恢复和展示。如发生地清晰可寻,可依托现有景点或沿线道路设置标识牌,或在景区立雕塑等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对发生地明确,但现状无从考证的典故,除挂牌介绍还可建碑立亭;而那些史料记载笼统、现状变化太大的典故,或通过新建城市广场、道路命名、或通过新开楼盘挂名出让的方式进行展示。为市民打开一扇了解常州深厚文化底蕴的窗口。

  二、加强开发运作,寻找经济增长支点

  以历史名人为着力点,推进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地方的文化形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名人是块宝”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国内诸多城市对本土历史名人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呈现了白热化的趋势,甚至出现了两地甚至多地抢名人、“傍名人”的现象。反观我市,尽管对待历史名人也很重视,也做了不少工作,但远没有达到“当块宝”的程度。空有一副好牌,却没有打好,没有打响,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打好乡情牌。心向故土,叶落归根。中华民族的子孙有着很深的“寻根”情结,中国人可以远走,但绝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可以高飞,但绝不会忘记自己的血缘之所在。常州历史名人资源众多,其后裔遍布世界各地,许多都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如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打好乡情牌,可以不断密切历史名人后人与常州的联系。2007年,我市举办纪念唐荆川诞辰500周年活动,来自美国、泰国、巴西、香港等地的100多名唐氏宗亲代表前来参加。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也参加了会议,会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除了唐氏,常州名门望族还有很多,比如吕家、恽家、庄家、钱家、盛家、瞿家等等,细细挖掘,可做很多文章。另外,还要探索沟通联系的常态机制,使之定期化、长期化,这样不仅可以彰显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极大的推动常州的高端宣传,继而带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二是打好旅游牌。名人故居是常州文化的根,也是常州文化旅游的精神内核所在。综观古今中外,多少淹没于版图中的无名小城因某位文化名人的关系而身价倍增、名扬天下。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是一个仅6万人的城市,每年吸引世界游客达600万人之多,其市长曾经自豪地说:“一个名人可以养活一座城市。”在我们中国,这样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孔子使山东曲阜这个弹丸之地成为儒学圣地;广东中山香山小镇,由于出了孙中山而成为旅游重镇。我市不缺历史名人,缺的是开发,缺的是创意。下一步要加大对常州名人的挖掘、包装、推介、宣传力度,借鉴绍兴对鲁迅故居的保护开发、苏州对十里山塘古街区的保护开发等成功范例,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和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着力保护并修复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故居,力求以原汁原味的风貌、人文荟萃的景象、脉络清晰的体系,成为展示常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三是打好产业牌。促进历史名人文化与产业开发紧密结合。推动历史名人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代城市竞争发展一个重要举措。应加大历史名人文化的产业开发力度,深度开发历史名人资源,着力发展有历史名人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演艺娱乐、节庆会展、出版发行、广告策划、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重点文化产业。应突出历史名人在旅游发展中的品牌作用,用历史名人文化提升常州旅游产业的核心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开发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科技、金融、教育的融合发展,催生新的业态,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三、做好转化运用,提升城市软实力

  历史名人之于城市,留下的不仅仅是响亮的名声和高尚的荣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身体力行、精神风貌往往会深刻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影响和塑造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基因。如果能在新时期认真加以弘扬,做好转化用,对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是提振文化自信。灿若星辰的众多名人是强化广大市民文化认同、增进文化自信的资本。宣传好、使用好历史名人,关键要广泛运用各种载体、途径和资源,不断扩大常州历史名人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接受。要把历史名人精神融入到文艺创作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文学、戏剧、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把常州历史名人精神转化为火热的文字、鲜活的表演、美妙的旋律、生动的画面,以丰满的艺术形象展现常州历史名人的精气神。2014年,市社科联联合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开展了“读常州名人系列丛书,做自豪的常州人”征文演讲比赛活动,200余所学校、万余名中小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与历史名人面对面,最大程度唤醒了藏在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从文化的认同出发,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是构建精神家园。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历代人民,创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是常州的“根”和“魂”。这些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是提升我们当代人的文化品位和人生境界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对于培植我们的文化根基、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将组织专门团队认真加以辨析和梳理,提炼和汲取最具生命力的精华,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把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转化升华、创新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华,使其成为常州当代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

  三是提高人文素养。当前苏南地区正在承担着为全国探索现代化的艰巨任务。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纵观当前,人文素养的缺乏是制约人的现代化最大瓶颈。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弘扬好传统文化,全国各地的实践证明,走近历史名人亲近历史名人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把传统文化的弘扬融入到推进人的现代化这一整体进程中,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当前要积极推及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充分利用文物古迹、历史人物以及典故等地方文化资源,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各种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比如:国学讲堂、名人讲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名人雕像摄影展,通过开展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从传统文化汲取人生智慧,提升人文素养。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