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把握蓝碳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25-03-04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蔡爱军    

  蓝碳即海洋碳汇,是利用海洋活动和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为蓝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蓝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正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作为海洋大省,江苏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把高质量发展蓝碳经济作为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战略抓手,全力打造蓝碳经济全国实践样板。

  江苏海域广阔,海岸线绵延,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蓝碳经济的先天优势。 

  蓝碳资源禀赋丰裕红树林、盐沼、海草床是国际公认的重要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江苏盐沼湿地总面积约为45.6万公顷,占全国盐沼湿地总面积的1/4,其中盐城的盐沼湿地是全国最大的滩涂湿地,拥有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际重要湿地。这些盐沼湿地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交汇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十分难得的蓝色碳库,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蓝碳经济提供了坚实资源基础。 

  政策规划靠前布局江苏强化蓝碳政策规划引领,研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蓝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20221月,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滨海湿地等固碳能力;20221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海藻等蓝碳系统,推进海洋牧场建设,着力提升海洋生态和渔业系统碳汇功能;《江苏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20212030)》也将发展海洋碳汇作为一项重要实施内容。密集的政策规划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蓝碳经济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海洋产业根基扎实江苏海洋产业家底深厚,蓝色板块不断做大做强,发展势头迅猛强劲。2024年,江苏海洋船舶工业持续领跑,新船需求显著上升,海洋船舶工业新接订单量增幅明显,造船三大指标、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高端海工装备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加速由并跑向领跑转变。海洋旅游业复苏势头强劲,各项指标屡创新高。扎实的海洋产业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蓝碳经济提供了深厚产业根基。 

  科技创新能力强劲江苏注重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海洋创新技术不断突破,海洋科技创新项目不断落地。创新平台方面,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揭牌,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成立,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平台和海洋腐蚀防护技术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创新技术方面,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世界首制4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等一批高端装备不断涌现。创新项目方面,依托海洋科技专项资金,先后在滨海湿地固碳潜力、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价值产品实现等方面开展20余项蓝碳科研项目。强劲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江苏高质量发展蓝碳经济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江苏持续推进蓝碳经济发展,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制约蓝碳经济发展的短板。比如,浒苔暴发、海岸侵蚀等海洋生态灾害依然存在;蓝碳产业结构体系有待健全,海洋新兴产业占比较低;蓝碳科技创新支撑有待强化,蓝碳前沿方面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蓝碳价值转化体系尚不健全,专业的蓝碳交易平台尚未建立;等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挖掘蓝碳发展潜力,推动蓝碳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制度保障进一步优化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把建设沿海防护林、碳汇林、海洋牧场,推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内容纳入其中,全面提升蓝碳能力。加快研究出台全省蓝碳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蓝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积极构建蓝碳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引导推动地方大力发展蓝碳产业、蓝碳经济。完善创新人才引培、创新平台建设、产品项目开发、金融资金扶持、税收减免优惠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及相关政策。 

  完善产业体系打造蓝碳经济全产业链加快构建蓝碳经济产业体系,形成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有效保护、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海洋碳汇产业生态圈,打造一体化的蓝碳经济全产业链。推进海洋第一产业绿色化发展,尽快突破海水良种选育、智慧渔业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水种业、海洋牧场、远海养殖等新业态,打造以海水增养殖为主体的海洋渔业碳汇产业链。推动海洋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推动海洋船舶、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进海洋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结合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大力发展高端滨海生态旅游、涉海金融、海洋信息、海洋科研教育等新业态。 

  加强保护修复提高蓝色碳汇能力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对功能受损的近岸海域自然生态系统开展保护修复,重点开展滨海湿地、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强化用海审查与监管,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生态空间保护,节约集约利用海域资源,优化调整用海结构,实施海域分类分区管控,加快构建陆海一体开发保护格局。开展近岸海域污染整治,严格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立清单式入海污染物削减机制,全面提升入海河流断面水质质量。 

  推动科技创新强化蓝碳应用支撑强化蓝碳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能够进入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盐沼蓝碳方法学。推动蓝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新能源、绿色船舶制造、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强蓝碳关键技术攻关,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蓝碳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蓝碳创新人才引培,面向蓝碳经济前沿领域,积极招引高端领军人才。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加大蓝碳经济领域卓越人才培养力度。 

  加强市场建设实现蓝碳价值转化加快蓝碳标准制定,编制蓝碳核算指南,建立蓝碳评估方法和核算体系,并努力推动其上升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加强蓝碳交易制度设计,对接国内外蓝碳市场交易标准,构建区域蓝碳交易公共平台,制定蓝碳开发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或规则。探索蓝碳示范区建设,在盐城等蓝碳能力高且有实践经验的地区建设蓝碳示范区,策划湿地蓝碳项目,以市场机制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蓝碳经济领域,推动蓝碳生态和金融价值实现。实施蓝碳企业示范培育行动,加大资金、项目、人才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蓝碳示范企业。 

  (作者系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合作交流处处长、副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