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2年11月30日ChatGPT发布之后,DeepSeek的出现掀起了新一轮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自2025年1月上线以来,DeepSeek的日活跃用户数在短时间内突破3000万大关,成功超越豆包,成为日活跃用户数最多的国产大模型。这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即将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AI助手。对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它?
DeepSeek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普及化
在我国2023年5月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被定义为“具有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成能力的模型及相关技术”。其中,“生成”主要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大规模多模态数据集和用户指令,“内容”可应用于对话交流、创作翻译、活动策划、问题诊断、决策咨询等各种智力活动。简单地说,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智能一样完成部分智力思考和内容生成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是“生成”而非“创新”。“生成”是根据既有内容合乎逻辑地推出“新”内容,而“创新”则是在既有内容之外创造性地提出“新”内容。也就是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总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向前可追溯到麻省理工学院魏泽鲍曼教授于1966年创建的聊天机器人Eliza,第一次浪潮源于OpenAI推出ChatGPT、谷歌推出Gemini、Anthropic推出Claude以及微软推出Copilot等。由于语言文字、数据来源、收费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我国民众并未广泛使用,只是初次认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概念。当国产大语言模型豆包、文心一言、通义千问以及Kimi等出现之后,我国一部分人才开始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DeepSeek则以其开源免费方式和深度思考能力,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普及化。可以说,DeepSeek的出现有可能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真正迈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
从表层看,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是一个福音,能够促进人类认知成果、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但从深层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仍然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妨碍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繁荣发展。只有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人类才能持续享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红利。
学习领域:知识外包还是认知增强?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第一个影响对象是学习领域。人类是一种理性存在物,需要通过一定的理性活动形成关于自我、社会和世界的系统认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实践活动。DeepSeek具有强大的深度思考能力和联网搜索能力,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知识。借助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人类几乎无须经过学习和思考活动,就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尽管存在大模型幻觉、缺乏创新等问题,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个体通过学习思考所能获得的知识,因而在个体认知增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借助人工智能获得知识,与通过学习思考获得知识存在重要区别。一是对认知者的意义不同。DeepSeek提供的知识是一种外在的、碎片化的知识,需要经过学习消化才能融入认知者内在的知识体系,而通过学习思考获得的知识从一开始就构成认知者内在知识体系的有机部分。二是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不同。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获取知识是一个不劳而获的过程,个体无法从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而通过学习思考获取知识是一个探索认知过程,个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全面提升认知能力。
这就意味着,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不能放弃学习思考,不能把学习任务外包给生成式人工智能,而要将学习思考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紧密结合,不断完善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
工作领域:工作助手还是竞争对手?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第二个影响对象是工作领域。人是劳动者,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人之为人的本质,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知识学习、信息分析、数学推理以及逻辑运算能力,能够方便快捷地完成一定的智力工作。从技术发展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代码等内容,能够为教育、医疗、传媒、金融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文本生成、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因此,对于普通工作者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以更少的时间成本完成更好的智力劳动,是人类工作的有益助手。
但是,由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完成相关智力工作,有可能造成两个消极后果。其一,人类劳动者的相关智力能力会被削弱。一旦将特定智力劳动从人类移交给人工智能,那么人类的相应智力能力就会被弱化。其二,特定岗位及从业人员的数量将会减少。如果特定智力工作由生成式人工智能而非人类完成,那么相关工作岗位、行业以及从业人员就会大幅减少,易引发大规模失业。
因此,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协调好提高劳动效率与保障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劳动者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作共生。劳动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跟上技术发展的效率步伐;国家和行业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拓展来引导就业市场,确保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生活领域:生活智囊还是精神鸦片?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第三个影响对象是生活领域。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信息搜集、分析推理和决策咨询能力,可以搜索分析网络以及数据库提供的所有信息,为我们生活中碰到的各种难题提供答案。更为重要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类个体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我们无论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公共活动、娱乐游戏中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求助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好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意义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就是人类的“生活智囊”,可以帮助我们少犯错误,更快更好地解决各种生活麻烦。
“凡事问DeepSeek”固然可以快速解决各种生活问题,但也可能进一步加剧手机依赖症,使人类个体更深地陷入以手机为中心的自我小圈子。在日益发达的信息社会,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大量的信息查询、社会交往和娱乐活动,很多害怕与他人、社会交往的个体开始将大量时间投入手机之中。一旦人类主要通过APP问询而非生活实践或交流学习来解决各种生活问题,那么人类就会减少与物理世界的接触和与他人的交流,其结果将是个体进一步陷入空幻的手机世界和狭小的自我空间,逐渐丧失走出自我、走入社会、走进自然的兴趣。
对于人类来说,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既可能是生活的福音,也可能是生活的灾星。生成式人工智能到底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许并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使用者。只有坚定地将生成式人工智能视为增强人类能力而非替代人类的有效工具,我们才能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过上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作者分别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