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决策参考

水陆统筹提升太湖生态修复效能

发布时间:2025-04-07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胡维平 彭兆亮    

  太湖流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产业最密集、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2024年,太湖水质总体达到类,创30年来最好水平,首次全年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标准。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标准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太湖综合治理不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更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探索全国湖泊治理经验的重要举措,需要坚持不懈、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把太湖治理向纵深推进,唱响新时代太湖美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世界级湖泊治理难题初见成效 

  大型浅水湖泊的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太湖治理更是难上加难。太湖流域人口密度大、土地开发强度高、产业门类多,点源和面源污染严重,控源难度大,污染物的产生量和累积量也巨大。太湖地处平原水网区,水体众多且分布广泛,河网错综复杂,流向往复不定,水流和污染物进入太湖路径和方式难以掌控,太湖污染溯源和责任厘清的难度很大。另外,太湖还是超大型浅碟型湖泊,受风浪影响更为强烈,底泥累积性污染频繁向湖水中释放,给湖水水质提升带来极大困难。 

  1990年夏季,太湖梅梁湾暴发严重的藻类水华,导致无锡以太湖为水源的梅园自来水厂滤池被堵,供水量锐减,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导致无锡116家工厂被迫停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元,自此太湖等湖泊的水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1年,政府投资逾百亿元启动了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19964月,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和苏、浙、沪三地领导在无锡共商太湖污染治理对策,同年6月江苏出台《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虽然国家和流域各级政府开展了大规模治理,但由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快,治理速度跟不上污染速度。2005年,太湖的污染面积从1991年的1%发展到超过80%,第二轮太湖治理启动,但因各地、各部门对太湖治理工作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规划,太湖治理依然进展缓慢且成效不显著。2007年,无锡出现了严重供水危机事件,各级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高强度和大投入,全面开展太湖综合治理工作。国家发改委会同多个部门制定第三轮太湖综合治理方案,并根据治理进展和成效及时修编,江苏在国家综合治理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深化,以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态度,动真碰硬付诸实施。 

  经过长达35年,尤其是2007年以来的系统综合治理,太湖治理初见成效。2017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由2007年的类提升为类,总氮、总磷、化学需要量、氨氮、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较2007年分别下降57.9%29.6%44.1%90.3%8.2%2024年,太湖总体水质30年来重新达到类,其中无锡北部湖区首次达类,常州水域总磷浓度同比降幅达24%。蓝藻水华首发时间较常年推迟93天,上半年首次未监测到蓝藻水华。太湖全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平均值达到3.12,多样性等级首次提升至优秀 

  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推动太湖污染治理提质增效 

  为破解太湖及其流域水污染治理的难点和痛点,流域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始终以创新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创造新机制、创研新技术,对创新成果熟化并及时推广应用,推动了太湖污染治理提质增效。 

  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暴发后,为压实治理责任,江苏首创太湖主要入湖河道河长制,首先在无锡应用,陆续被国内各地借鉴。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的河长制在全国推行。同时,流域下大力气创新投入机制,江苏省财政每年安排20亿专项资金用于太湖治理,撬动地方及社会资本3000亿,并大胆进行金融支撑创新,创新引入环保贷。开创性将散乱污治理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通过整治散乱污企业,腾出环境容量,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并出台太湖流域禁止和限制产品和产业目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太湖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国家水污染防治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围绕太湖流域减源扩绿、控源截污、减负修复、生态扩容、废弃物资源化设立了多个项目课题,通过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边研发边示范边应用,不但解析诊断了太湖问题成因,还提供了引调长江水缓解太湖蓝藻水华、湖泊污染底泥生态疏浚、湿地修复扩容等系列系统方案。与此同时,江苏省政府成立太湖水污染防治专家委员会,每年设置省级太湖治理科研课题,进一步引导研究成果落地应用。江苏各级政府敢为人先,大胆尝试运用新成果和新方法,通过构建太湖流域完整引排体系、拓展水利工程调度功能以及将上游的长荡湖和湖列为太湖前置库,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太湖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效。 

  陆岸治污与湖泊修复齐头并进,推进太湖综合治理 

  太湖治理走过了35个年头,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的高强度综合治理,一个又一个难点和堵点被攻破,巨大投入带来了显著成效,成为了中国湖泊治理生态修复的标杆。点源、相对集中的高强度内源及面源问题已基本解决,易实施、难度低的源控制基本完成,太湖治理进入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期。虽然太湖全湖水质全年平均已达类,生态健康指数得到了提升,但是水质踩线达类,离稳定达类尚有较大距离。太湖沉水植被分布面积相对历史最大面积缩减严重,水体自净能力未得到显著提升,太湖藻型生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太湖依然面临氮磷等入湖量超过湖体能够消纳的量、陆域污染治理受边际效应影响投入产出比下降以及在水文气象条件适宜时藻类水华可能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未来太湖综合治理需要陆岸治污与湖泊生态修复扩容齐头并进,协同提升流域生态效能,实现从浅湖深治太湖永治的转变。 

  在太湖陆岸区域,要进一步进行环境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湿地等建设,大幅降低陆域通过入湖河流输入太湖的各类污染物负荷。在太湖陆向湖滨带,要利用水面、坑塘、河道等自然空间资源,通过自然湿地恢复、人工湿地构建、水系联通及水量调节,削减污染物,形成阻截污染物入湖的第一道防线;在太湖水向湖滨带,要通过湖底地形改造、浅滩和深槽导流、构建流泥捕获槽以及建设河口前置库等方式,构筑起过滤拦截入湖污染物的第二道防线,并通过蓝藻水华的消纳、富集和打捞,将蓝藻水华阻截在离岸线一定距离之外的水域,美化沿岸景观。在湖体敞水区,要通过减浪构造物建设、抗风浪植物修复、结合航道拓浚的湖底流泥捕获槽构建,加速流泥在捕获槽的沉降,减少湖床流泥存量,降低内源污染负荷,从而促使太湖水质稳定提升。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物理湖泊与水文研究室) 

  责任编辑:孙秋香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