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基地成果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7-07-17     稿件来源:江苏社科网    

  [内容提要]江苏海洋经济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科技水平有待加强、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深远海海洋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等问题。借鉴美国、荷兰、日本、韩国四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以六大示范(实验)区为平台力促海洋经济上水平,以六大基地为载体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六大工程为引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江苏海洋产业发展路径,并建议:第一,促进海陆联动,谋求集群效应;第二,走循环经济道路,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第三,建立多元化的海洋投入机制, 实现一体化发展;第四,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共推“互联网+海洋产业”融合式发展。

  21世纪是世界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江苏要大力借鉴国外经验,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一、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海洋经济保持增长态势,但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江苏海洋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江苏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突破6800亿元,年均增长17%,比同期GDP增速高出7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由7.9%上升到9.2%,但与此同时,江苏海洋生产总值依旧落后于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省市,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沿海地区9.6%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强省的地位不相吻合。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但海洋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四大产业发展较快,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风电等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滨海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风电和海洋生物医药这三大新兴产业成为江苏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从总体上看,江苏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速度仍比较缓慢,海洋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慢于海洋经济整体增长幅度,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在多元化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科技兴海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江苏沿海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密度不高,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仍不平衡,尚未形成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另外,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相对滞后,各种交通方式的相互衔接程度不高,港口的集疏运体系滞后,制约了港口开发和临港产业发展。江苏沿海地区科技发展缺乏总体部署、关键技术自给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对沿海开发的贡献率不高等因素制约了沿海发展,价值链高端的港口物流、航运服务、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发展还比较滞后。
  4.海洋生态环境压力大,深远海海洋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开发。《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和《2015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江苏沿海海域达到清洁或较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逐年下降,劣于四类水质的海水占到了全省总海域面积的9.4%。近5年来,苏北浅滩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大规模的沿海养殖业和种植业污染日渐加重,使得近海养殖业品种大为减少。在远洋捕捞、油气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深海远海设施养殖等方面滞后于山东、浙江和广东等沿海省市。
  
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经验借鉴
  
1.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经验。一是政府主导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制度具有强制性,属于自上而下的变革。二是以较高的科技贡献率来确立和保持海洋经济优势,十分重视并主导海洋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针对不同的海洋发展项目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投资建设科学研究机构,并根据不同区域的海洋资源兴办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园区。三是坚持保护性发展的原则来确保自身的海洋利益。
  2.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经验。一是以系统规划为依据,科学指导围填海工程建设,不断检讨填海理念和建设模式,综合考虑海水动力、海域航道、生态环境等因素,改进传统简单而粗犷的围填海方式与工程平面布局,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海岸的原始性和多样性。二是将围垦和港口建设及临港产业集聚发展相结合,有计划地在沿海地带通过圈地或围海开垦土地,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并以重化工业生产为主导,以沿海港口城市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港湾众多、海运发达的优势,促成港口与工厂企业联结成整体。
  3.韩国海洋经济发展经验。一是以海洋产业开发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依托港口优先发展海运物流业和临港产业,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走大进大出的“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道路,以海洋产业开发构建国家竞争优势,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二是注重低碳、循环发展理念导向下的综合开发,制定了2030 年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提出创造有生命力的海洋国土、发展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海洋产业、保持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大基本目标。
  三、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和对策建议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路径是:以中韩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示范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盐城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南通陆海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六大示范(实验)区为平台力促海洋经济上水平,以长三角北翼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江苏沿海重要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滨海新能源产业基地、东部沿海特色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基地、区域性国际港口物流基地、全国新兴的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六大基地为载体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深海资源探采装备工程、海洋科技研发平台工程、 “数字海洋” 工程、深海空间站工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海洋人才战略工程等六大工程为引擎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发挥江苏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区位条件优势,在开放合作、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产业优化等方面提升海洋强省重大战略载体支撑和服务功能,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1.促进海陆联动,谋求集群效应。一是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建立临港产业园区,构建沿海三大产业港口群,加快石油化工、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物流等临港产业集聚。二是加强自由贸易园区平台、海洋产业集聚平台、港口物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对外开放平台和海洋开发投融资平台等平台建设,逐步形成腹地经济广阔、产业发展配套、港口运行机制协调的开放型港口经济体系。三是深度推进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海上通道建设,树立大沿海意识,构建面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陆海之间经济的整体性、产业的关联性,打造以沿海为纵轴,沿江、沿东陇海和沿淮横轴的“ E”型特色海洋经济带。四是创新沿海滩涂开发与保护新机制,优化近岸海域空间布局,推动远海、深海海域适度开发。
  2.走循环经济道路,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发挥沿海地区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一是基于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依托沿海电厂打造临港煤电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依托沿海化工园区打造生态化工园区;依托沿海金属制品企业开展产业循环化改造。二是结合沿海地区生态建设要求,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升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沿海已有的新能源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面向浅海的风电装备制造业及服务产业,培育光伏产业链、风电产业链。积极推动沿海规模设施农业、养殖业与风电、光伏发电等整合发展,构建“风光渔”、“风光养”、“风光种”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沿海生态保护林建设,推广碳汇林经济模式,引导森林碳汇上市交易,提升生态建设的经济效益。三是发挥沿海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设立海洋文化发展基金,开辟多形式的海洋文化教育渠道,倡导成立海洋宣传教育与海洋文化机构,积极构建现代海洋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海洋文化产业群。
  3.建立多元化的海洋投入机制, 实现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资助,将海洋开发与保护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设立涉海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发起设立涉海民营银行、涉海信托、涉海证券等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引用信托基金、产业基金、创业基金、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利用资本市场把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于海洋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涉海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产权交易市场,用技术和股权换取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4.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共推“互联网+海洋产业”融合式发展。从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大力推广ERP、DCS等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引导优势骨干企业向智能制造、服务制造转型,大力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远程维护等新型服务。同时,紧跟“互联网+”新业态发展潮流,制定“互联网+海洋产业”系列行动方案,一方面加大海洋新兴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引进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及相关科研机构,打造标志性“互联网+海洋产业”创新高地;另一方面与国内外著名的云计算公司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依托互联网,将海洋产业链中各业务板块间的资源、需求、数据、信息等进行共享,共同推进智能海洋建设,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海洋经济发展中。

  基地名称:江苏沿海发展研究基地
  首席专家:钱正英、梁学忠、崔  刚
  执 笔 人:刘  波  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