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基地:江苏民营经济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合作单位:江苏省工商联
首席专家:蒋伏心、何昌林、沈越
课题负责人:卜海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内容提要]苏商是推动江苏乃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近年来,苏商金字招牌似乎蒙上了一些尘埃。主要因为:当前严峻复杂的环境导致部分苏商发展信心缺失、凝心聚力沟通融情的高端平台缺乏、苏商企业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化、其他经济区域的商帮发展迅速等。要擦亮苏商金字招牌,就要高度重视和做好苏商发展信心提振工作;切实从细微之处尊重和弘扬苏商的主体地位;努力打造有利于加快苏商发展的高端国际平台;稳步做好苏商传承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接续工作;积极倡导和推进苏商企业的营销创新;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苏商公平竞争发展的社会环境。
苏商作为曾经的中国五大商帮之一,崇尚“厚德、崇文、实业、创新”,是推动江苏乃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近年来,苏商美誉度有所下降,苏商金字招牌似乎也蒙上了一些尘埃,迫切需要擦亮,进一步发挥苏商对江苏经济行稳致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苏商金字招牌灵光暗淡的表现
一是能够聚焦和凸显苏商优势的标志工程不多。在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苏商创立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样板工程,但是能够聚焦和凸显苏商优势的标志工程偏少。特别是很多新技术领域的开发、新市场业态的培育,虽有苏商身影,但起步和规模滞后,且不是主角。在“互联网+ ”的发展过程中,浙江成为当之无愧的全国冠军。苏宁电器虽实现了较好的可持续发展,但依然有广东国美、上海永乐等与之抗衡。在吸引和培育高端创新要素载体方面,江苏引进和设立了200多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在全国居于前列,但相对上海市引进和设立了576家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410家跨国研发中心的情况,又相形失色。
二是在中国民企500强调研中的情况不容乐观。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民企500强榜单看,苏商一般有3家企业入围前10,与粤商持平,略高于浙商。前100位的企业中,2012年和2013年苏商分别以28家和24家高居榜首,但从2014年开始被浙商反超。从上榜的企业数量看,浙江稳定在133家到140家之间,连续5年坐稳榜首的位置;粤商上榜企业增势迅猛,从2012年的23家提高为2016年的50家,而苏商则大体稳定在90家左右。
三是“双子星”、“双黄蛋”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不少能够发挥引领作用,凸显苏商风采的项目或工程,在全国其他区域同样能够打造和出彩,以致出现了较多的“双子星”、“双黄蛋”现象。例如连云港市作为欧亚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是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但随着山东日照石臼所港的快速发展,连云港的优势受到挑战。再如江苏盐城市2014年成为中韩产业园建设首批合作城市,但山东烟台市也是中韩产业园建设首批合作城市,并且某些方面的进展快于和优于盐城。
四是问题企业时有出现并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苏商守法和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了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但是,有少量民营企业因问题屡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使苏商金字招牌蒙尘。如2004年已投资105.9亿元的铁本钢铁公司项目被腰斩,其重要原因是违规“滥用”国土资源,原始资本积累存在偷税漏税行为。特别是民间集资中发生的一些异动情况,如苏北某县持续发生的非法集资大案、苏南出现非法集资和合同诈骗等现象,引起媒体和舆论的高度关注,严重颠覆了社会各界对于苏商既有形象的认识。
五是在国家重点推进的工作中发力发声不足。以筹建民营银行为例,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国一共批准了14家民营银行进行筹建,而以苏商为主体的民营银行2016年才获准成立,严重落后于2014年就已获批成立民营银行的广东和浙江。而在推进和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过程中,苏商的业绩纵向看有发展,但与浙江、广东等省份横向比,差距明显。从出口总额看,江苏省2014年和2015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分别为748.38亿美元和745.26亿美元;而广东省的数据则分别为1256.04亿美元和1396.26亿美元。从民营企业出口在其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中占比看,浙江为69.9%,而江苏仅为42%。
二、苏商金字招牌灵光暗淡的基本原因分析
一是当前严峻复杂的环境导致部分苏商发展信心缺失。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江苏外贸出口遭遇严重障碍,2012年以来,全省外贸进出口连续3年同比增速低于2%,2015年更是出现进出口“双降”。2016年的情况虽有好转,但外贸总值增长仍下降了1.3个百分点,同时遭遇了较多的贸易壁垒,大部分“走出去”的苏商企业对能否进一步有效拓展国际市场信心不强。国内实体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特别是钢铁、造船、纺织等更是步履维艰,导致以这些行业为品牌支撑的苏商难以为继,个别的民营造船企业如东方重工、明德重工等已进入破产清算状态。已经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项目建设的苏商企业家,未能真正发挥决策作用,对继续参与混合经济发展感到信心不足。过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地方政府官员主动作为的成分大,但现在更多是“门好进,脸好看,话好说,事难办”,使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间的玻璃门有增无减,严重挫伤了苏商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二是凝心聚力沟通融情的高端平台缺乏。从国际视角看,浙商、闽商等著名商帮都相继发起了世界性的商帮大会。苏商虽做了不少工作,但没有举办过世界苏商大会等高层次活动,缺乏沟通融情的高端国际性平台。从省内实际状况看,江苏已经打造了一些高端平台,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省际联席会议、苏商大会等,但行政色彩较浓。很多企业家参加苏商大会,更多地是为了结识新的贸易伙伴,寻找拓展业务的新空间。承办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名专业性大会,可以提高商帮及其区域的知名度。如国际型移动电商大会由义乌市承办,西安、河源等地竞相承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江苏在这方面发力不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苏商金字招牌的影响及扩散。
三是苏商企业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化。苏商企业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分化明显,出现“三三制”。三分之一的苏商企业能够及早谋划并顺利实现传承发展,如红豆集团、沙钢集团等,二代人能够在前人创业基础上开拓前进,使得企业继续发展壮大。三分之一的苏商企业在完成传承后,二代人虽认同父辈的创业精神和管理才略,但无法接受其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难以找到两代人的契合点,始终处于磨合和维持经营状态,难以再现往日风采。还有约三分之一的苏商企业,二代人无意接班,企业没有建立现代经理人制度,后备管理团队缺失,导致传承难以顺利进行,企业经营出现下滑,更是直接影响苏商金字招牌。
四是其他经济区域的商帮发展迅速。中国商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商帮,特别是粤商和浙商等抓住机遇,实现跳跃式发展,使苏商金字招牌相对暗淡了一些。特殊的文化底蕴和体制环境形成了苏商低调、讲求中庸之道等基本特征,决定了江苏企业重商务实,往往在认准和吃定的基础上,才会作出相应的决策,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勇气,影响其积极主动创新。而粤商处事灵活,善于变通,利用深圳、珠海等特区的窗口作用,吸收迸发出巨大能量,涌现出华为、TCL等大批著名企业,推动广东省经济领跑全国,走出国门,展示着积极进取和主动创新的形象。而且苏商普遍有较强的本土意识,以兴办“产业实体”为最重要的发展途径,“走出去”在省外发展的仅100多万人。但浙商几乎没有本土观念,更愿意长期出门在外,捕捉商业机会,如省外投资与创业的浙商达600万之众。
三、擦亮苏商金字招牌的政策措施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的苏商金字招牌灵光不再的表现及其原因,提出以下六个方面建议,以进一步擦亮苏商金字招牌,培育和打造政治上有方向、发展上有本事、责任上有担当、文化上有内涵的新一代苏商。
一是高度重视和做好苏商发展信心提振工作。一是举办高层次的宏观形势报告会,邀请外事部门、经济决策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等,就国内外经济与政治发展状况及其可能的趋势进行分析,帮助苏商企业家获取全景式的信息,避免误读误判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二是对涉及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要进行深度解读,制定明确的实施细则,对政策实施的条件要求、时间节点、提交的业绩文档等广而告之,帮助民营企业全面正确地了解和运用政策。组织交流考察,从在新常态下实现迅速发展的苏商企业发展中拓展眼界,寻求打破困局的办法,增强发展的信心。三是避免政府各部门竞相出台帮扶和促进苏商发展的政策,导致政出多门着力不一的状况,引导苏商企业了解和适应政府支持政策的调整。
二是切实从细微之处尊重和弘扬苏商的主体地位。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召集座谈会听取苏商意见,根据涉及问题的重要性及与会者关注的程度,灵活掌控时间,而不是机械地规定发言时间。二是企业高管进行培训方面,要打破目前国有企业高管培训由组织部、国资委主管抓办,而民营企业由统战部、工商联负责的情况,各部门在交叉参与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高管进行培训,体现国企和民企都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地位。三是涉及到某些苏商问题企业的调查处置层面,要严格依法执行,摈弃先行实施资产查封、扣压、冻结,甚至对企业经营者随便采用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考虑设立专门机构受理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申诉,杜绝因人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的现象,避免执行层面的法律失准。
三是努力打造有利于加快苏商发展的高端国际平台。一是要树立和实现从“江苏人经济”向“江苏经济”理念的转变。江苏经济,不仅仅是江苏人,应吸引国内外更多其他区域的人参与江苏经济发展。二是要牢固树立“大经济”的理念,不能局限于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应把搭建和打造的高端国际平台变成促进苏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平台。三是要以欢迎回归的姿态打造有利于苏商发展的高端国际平台。“走出去”造就了一大批知名苏商,目前全国各地共60多万家苏商企业,注册资本金超1万亿元。这些“走出去”的苏商企业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叶落归根出现回流。因此,通过搭建和打造世界江苏人大会、世界苏商大会、江苏全球发展高峰论坛、全球苏商恳亲大会等不同形式的高端国际平台,培育和优化有利于苏商回归的氛围,并在有条件的地方筹建苏商回归产业示范区,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吸引海内外苏商逐步将总部回归,形成“走出去”企业总部扎根江苏,生产销售花开海内外的发展格局。
四是稳步做好苏商传承发展的人才培养和接续工作。一是不断强化苏商的身份认同。鼓励新生代企业家认同自己的苏商传人身份,挖掘和宣传一批新生代苏商的代表人物予以表彰,尤其是那些能够诚信经营、社会责任感较强的新生代苏商,要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遴选中,以及各级工商联和商会等人事安排中有所倾斜。二是倡导董事局制约下的跨家族师徒结对制。董事局决定苏商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同为董事局成员的非家族长辈董事对新生代董事进行传帮带。三是营造必要的平台以创造良好的传承氛围。如通过微论坛、茶话会、苏商高管峰会等,以“传承与发展”作为主题,围绕苏商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传承问题,邀请知名学者、金融精英等,与新老苏商企业家进行专题互动对话。四是努力做好新生代苏商人才的学习培训工作。将新生代苏商人才的培训纳入党校的主体班或者组织部门定期举办的国企高管人才培训计划,将新苏商企业家培训办成一个高端品牌。
五是积极倡导和推进苏商企业的营销创新。当前苏商企业发展困难,其中最为典型和突出的表现是企业停工、半停工现象严重,其实质是产品的营销存在障碍。创新营销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苏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固化的销售推广模式,而且在采用一种新型营销手段之前往往会观望很长时间,导致目前苏商企业复苏缓慢难以破局。随着市场经济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各地民营企业围绕营销手段展开了新一轮竞争,移动营销、信息营销、情感营销等层出不穷,广东、浙江等都走在了江苏前面,其民营企业也大都恢复或超越了金融危机前的收入水平,而江苏还有相当一部分苏商企业囿于传统倍感吃力。因此,改变传统观念,倡导和推进企业营销创新,通过信息化建设的运用推广,促进苏商企业实现点对点的互动式精准营销,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有效拓展市场,与意向客户实现对接,克服企业产能扩大的市场瓶颈。
六是进一步创造有利于苏商公平竞争发展的社会环境。一是构建和形成经济新常态下良性互动的政商关系。营造良好的政商关系,利于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进行帮扶,消除一部分苏商人士的低落和抱怨情绪。建议出台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规范“政”和“商”双方行为。二是真正把市场还给民营企业。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清理前置审批和中介服务,把企业能够自主决策的问题完全交给企业负责。降低各种产业和行业的准入门槛,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方面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参与投资、建设、运营并获得相应的收益。注重抓好政策的落地工作,让民营企业享受到真正的国民待遇。三是积极落实苏商企业参与创业创新投资活动的政策导向。要将政府的政策与苏商企业的诉求结合起来,将政策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释放政策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