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地风采 | 基地成果

“十三五”江苏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要坚持八个“更加注重”

发布时间:2016-02-22     稿件来源: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内容提要]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讲话精神,推动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议我省在“十三五”期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要坚持八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力度;更加注重科学保护,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更加注重城乡联动,深度挖掘乡村资源价值;更加注重主动保护,加强调查、普查和研究;更加注重“活化利用”,发挥文化遗产综合效益;更加注重走向国际,做好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研创新;更加注重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编者按:为更好地服务我省“十三五”规划的编制,省社科联于2014年下半年专门设立42项课题,组织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及有关方面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研究。现选取部分研究成果编辑上报,供省领导及有关部门参阅。
  根据江苏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实际,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文化遗产相关文件及规划为指导,提出“十三五”期间江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八条建议。
  1. 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加大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力度。打破地域、行政、管理的界限,加强对文化遗产整合、串联、包装、策划,形成若干历史文化主题。加强对南京都城文化、苏州吴文化、徐州汉文化、扬州唐文化、无锡工业文化、淮安运河文化、盐城红色文化、南通张謇文化、连云港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总结发扬,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的南方基因库,深入发掘其时代价值。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老字号类、历史地名等遗产项目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建立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文化遗产文创品牌。
  2. 更加注重科学保护,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继续沿用对历史古城采取的“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十六字保护原则和“保老城、建新城”、“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的发展思路,做好古城保护。在南京江北新区、无锡太湖低碳创新示范区、常州西太湖科技城、苏州太湖滨湖新城、镇江生态新城等新城新区建设中,划定地上文物与地下文物埋藏区保护范围,做好传统街区、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利用项目。
  3. 更加注重城乡联动,深度挖掘乡村资源价值。深入挖掘展示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情感记忆,将大遗址、古村落、乡土建筑等保护利用纳入城乡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打造一批乡村特色旅游品牌。加大社区博物馆及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力度,推出一批古村落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和文化遗产保护样板工程。
  4.更加注重主动保护,加强调查、普查和研究。加强对文化遗产普查、认知与研究、保护,加快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红色遗产、文化景观等新型遗产的科学研究,加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相关文化遗产、抗战纪念遗址、大遗址、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主题调研,系统调查梳理江苏相关遗产资源,形成保护名录,及时向公众公布、宣传。继续推进文化遗产解读工程和文化遗产信息传播工程。
  5. 更加注重“活化利用”,发挥文化遗产综合效益。坚持文化遗产事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重视体现江苏区域文化特质的重要近现代建筑及史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文化景观、红色及抗战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类型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开发具有历史风貌的商业街区、遗址公园、民俗文化基地、风景名胜区、城市景观、街头小景等,发挥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 更加注重走向国际,做好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做好鸿山遗址、扬州城遗址等国家级大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将顺山集遗址、泗州城遗址及首批“江苏大遗址”项目纳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项目库。积极推进“中国明清城墙”、“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无锡惠山祠堂群”、“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7. 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充分发挥各类研究机构作用,加快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瓶颈问题研发,文化遗产安全防范、病害预防、保护维修、日常养护等基础性技术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学技术设施设备建设和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推广运用。加强对文化遗产相关科学研究的关注投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修复等紧缺人才、特殊人才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培训力度。     
  8. 更加注重法制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要求,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制。加强文化遗产事业体制机制建设和法规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可持续开展考古、非遗、文物维修与科技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文物宣传等工作制度。加快推进《江苏省文物保护条例》的修订完善,将世界文化遗产、水下文化遗产、大遗址保护、考古勘探与发掘、文物安全、文物利用等纳入法律规范,形成与刑事、民事等法律相衔接的文物、博物馆法律制度体系。
  研究基地: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首席专家:贺云翱  龚  良  刘庆柱 
  课题负责人:贺云翱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课题组成员:干有成、费和平、翟森森、邱为玮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