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建立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一、我省产学研融合发展现状
1.融合项目加快部署。一是省级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数量增幅明显。据统计,2022年我省立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1439 项、产学研合作(揭榜挂帅) 项目240项,分别较上年增加837项、208项。二是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下中小企业产学研项目合作积极性显著提升。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我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以上企业比重为38.2%,居全国第4位;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为主要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66.2%,居全国第8位。对比来看,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规模以下企业比重为 45.3%,高于规模以上企业7个百分点;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规模以下企业比重达53.3%,位居全国前列。
2.融合载体高效生成。一是产学研合作载体数量全国领先。拥有省级以上产学研合作载体 5000 多个,建有“校企联盟”1.6 万多家,校企合作共建研发机构超过1100个,省内企业与国内外 1000 多家高校院所保持稳定合作关系。二是各类平台载体供给有力。据统计,我省建有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 190 个,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259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945个;拥有新型研发机构555家,占全国总量的23%,位列全国第一。三是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融合载体建设优势明显。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总数达36家,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20家,孵化面积超过125万平方米,大学科技园数和孵化面积领跑全国。
3.融合效益稳步提升。一是高校科技成果转让助力企业创新产出增加。2022年我省高校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发布科技成果3708项,同比增长 74.9%;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数增长2.1%,助力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 8.1%。二是技术转移活动效益明显。2022年我省“揭榜挂帅”技术转移活动促成技术交易项目 588 项,同比增长 94.7%;高校提交技术解决方案 550 项、成交 277 项,成交率超50%。三是产学研创新等推动科技工作总体发展良好。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全社会研发投入达3700亿元,对全国的贡献超1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破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二、企业参与产学研融合存在的问题
1.融合范式转型较慢,“企业主导”相对少见。高校院所主导比重过高,企业主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22年立项的省产学研合作项目90%以上由高校院所主导申报;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 41.3%,排全国第 12 位,较安徽、北京分别低 6 个百分点、5 个百分点。融合范式亟待突破。调研发现,我省产学研合作多以“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等传统模式为主,通过项目合作加快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步伐仍需持续发力。
2.重点领域不够突出,“融合什么”存在盲点。全省层面缺乏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方案或指导目录。2022年我省立项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涵盖大部分国民经济行业,合作领域较为发散且层次总体偏低。核心技术领域聚焦力度仍显不足。据调查统计,以“拥有难以复制的复杂技术并应用该技术保护知识产权的企业比重”衡量核心技术率,我省该项指标约3.4%,形成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 8%,分别排全国第 16 位、第 18 位,较广东分别低1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比上海分别低1.1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
3.企业资源供给不足,“在企融合”缺乏支撑。科研基础设施、创新载体向企业开放的程度偏低。据调查统计,在产学研合作企业中,我省能够使用科研场所或设备的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9.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检验检测等科研辅助服务的企业比重为 14.3%,较陕西、广东、浙江分别低4.2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2位。企业通过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利用资源要素的水平不高。我省以建立或参与创新联合体作为产学研 合 作 主 要 形 式 的 规 上 工 业 企 业 比 重 为20.1%,较全国平均水平低 1.5 个百分点,比湖北、浙江分别低 3.6 个百分点、1.6 个百分点,排全国第22位。
4.考评体系尚不完善,“融合质量”亟须提升。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考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据统计,在2022年立项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已投入经费在40万元以下的项目比重为 78.7%,在有限的经费水平下,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前沿技术、行业标准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其激励相对不足。另据统计,我省以转化或实施知识产权产品或其他科研成果为产学研合作形式的工业企业比重仅16%。人才链融合相关考评机制较为缺失。我省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的工业企业占比为28.2%,排全国第21位,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三、加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建议
1.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机制。一是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工作专班,完善重点企业和科研团队常态化联系制度。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强化科研团队成果发掘与企业需求对接。二是打造创新型领军企业主导的“一中心、两围绕、三孵化、四共享”产学研深度融合范式。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中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凝聚人才链,制订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推进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精特新企业孵化、专尖特精人才培养。实施产学研融合“三就地”统筹调度机制,促进融合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2.聚焦更高能级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领域。一是联合制订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方案或指导目录。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和产业链薄弱环节,以及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高度依赖国外引进的关键共性技术装备,推进攻关项目、研究基地、高端人才、发展资金集成化配置。二是提高跨行业跨区域的产学研融合项目比重。提升重点区域产学研创新发展水平,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三是打造研究院、产业园等平台型创新生态经济,走“企业总部+研究院+产业园”融合发展路子。
3.强化更高层次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要素供给。一是促进产学研融合载体向企业倾斜。扩大企业高水平研发中心进高校和高校重点研究院 (所) 进企业比重,提高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开放水平。二是加快高端创新要素企业集聚。完善高校研发人员企业“挂职制”、校企“双聘制”、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等体制机制,促进高层次人才、科技数据、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企业流动。优化产学研合作项目高校主导比重,鼓励企业家、企业人才进入项目专家库。三是组建我省产业基础关键共性技术中心。依托重点企业、转制科研院所等,长期稳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4.完善更高标准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考评体系。一是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绩效考评激励体系。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技能人才培养、资源要素共享等,制订可推广的绩效考评体系。二是推动高校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励机制。将承担或实际参与产学研项目、创办科技企业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转化贡献人奖励份额,不断激发重点高校参与活力。三是开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试点工作。系统整合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等优势资源,遴选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型民营企业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育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试点。
5.优化更高水平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激励。一是试行产学研融合项目“后资助”方式。以实际绩效为导向,对已产生实效的项目进行资助,推行“立项即结项”机制。二是强化投融资保障。构建国有资本领投,民营资本、研究团队等积极参与的投融资体系,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发挥各类资本优势。三是制订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对同重点院所和科研团队合作获批产学研基地的企业,以及国家级、省级产学研融合成果,给予专项奖励。四是鼓励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科技竞赛等开设产学研融合赛道,营造有利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良环境。
本报告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1CJY055)阶段性成果。作者:夏后学,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基地”副主任,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陈红喜,南京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周治,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研究员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