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党的建设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发布时间:2017-04-24     稿件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心耕    

  中国古代哲人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主席2015年11月18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的主旨演讲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出自《管子·治国》。管子,就是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子》一书,现存76篇,是战国时人根据管子的言论和事迹编辑而成。在该书中,管子提出了一系列富民安民之策。首先,他强调“知予之为取,政之宝也。”意思是说,懂得给百姓好处,就会从百姓那里得到拥护,这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法宝。他为之解释说:“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其次,他认为富民之策,必须农工商并举。发展农业主要是鼓励人民广积五谷。五谷是“万物之主”,是“民之司命”,人离开五谷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积粟是“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而发展工商业,主要是鼓励开采矿业和发展手工业。同时政府对市场加以稽查、监督,控制和调整物资的流通和商品的价格。再次,在安民方面,他提出“九惠之教”,通过各种不同的措施,对鳏寡孤独和老弱病残之人给予抚慰和照顾。管子的这些思想,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为后世政治家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西汉初期政治家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强调“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并把它上升为巩固政权的需要。这是因为不重农则会导致民贫,而民贫就会使民众干出无法无天的事情,“民贫,则奸邪生”。他提出“明君贵五谷贱金玉”的思想,劝导君主不要看重金玉珠宝之物,要引导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这样不仅能满足王朝的需要,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北魏时期的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一书,充满了“富国以农”的思想底蕴,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生产经验,如“看天、看地、看庄稼”,如果能做到“顺天时,量地利,则出力少而成功多”。倘若只凭主观愿望,违反自然规律,那就必然是“入泉伐木,登山求鱼”而徒劳无益。

  尽管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安民富民的主张,但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民并没有真正富起来。这其中除了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仍等原因外,主要还在于统治者并没有真正把安民富民作为执政之要,相反,由于朝廷和政府各级官僚缺乏有力的监督,任意挥霍国家财物,加之苛捐杂税五花八门,导致民怨沸腾,不断使国家和民族陷入历史周期律的漩涡,因此广大人民群众和有识之士对大同和小康的期待只能一再落空。直到“一唱雄鸡天下白”。历史进入到公元1949年10月,当一代伟人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中华民族才真正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命运、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国人民才真正当家做主,朝着温饱—小康—富裕的道路奋力前行。

  小康,一个多么温馨、多么具有诱惑力的字眼。它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劳作不止,目的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回首中国历史,小康社会、小康生活作为中国人对富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历经千年不衰。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境地,人民饱受天灾人祸、流离失所之苦,距离小康之梦更加遥远。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彻底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小康概念既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希冀与期待,也寄寓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奋斗的艰辛和足迹。今天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踏步迈进,体现的是一个政党矢志不渝的初心、顽强拼搏的意志、无私奉献的情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昭示的是目标的凝聚力、国力的提升力、民族的向心力。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从诞生开始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并且90多年栉风沐雨、岁月峥嵘,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体现在宪法、党章和其他各项制度中,而且体现在全部的执政活动中,落实在一件件具体实事上。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不久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向世界庄严宣示。这个理念已经深深融入治国理政的每一项改革举措、具体行动中,化作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公共文化建设等进步和提升的成果中。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更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爱民富民的“温度”:“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各项民生改善举措的落实,老百姓的腰包将越来越鼓,日子将越过越红火。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