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态”是习近平在2014年6月30日时提出的一个政治概念。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谈到“政治生态”,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之一,也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词之一。应当说,这一政治概念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当代中国在经过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之后而日趋务实。譬如,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践使得当代中国从权威政治走向了日常政治,使得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从理想回到了现实——在过去,人们曾经大谈政治理想(其实很多是空想),高呼着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今已从“天国”回到了人间,开始认识到了鲜活的政治现实(既包括改革开放带来的政治发展,也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矛盾),并开始以真正的尊重人的方式来面对政治现实。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政治生态’进入人们的视野,是现代政治发展走向深入的客观必然,也是今日中国政治走向清明的历史自觉。”或者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就成为了“历史的任务”。而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意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而且也以实际行动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任务。
躺在居于道德制高点的理想之上,自然可以毫不费力地高谈阔论,以二元论的思维对“敌人”横加指责,然而,这种表面的光鲜却于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无所助益,甚至有害。而褪去了“高大上”的理想光环的日常政治,难免繁琐、无味,残酷的现实有时也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中共向现实的日常政治的回归,却也凸显了其直面现实、改造现实的勇气和决心。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或许这就是提出“政治生态”概念的内在政治动力。可见,提出“政治生态”概念的意义重大,因而,弄清楚其内涵自然也就十分必要。
为了弄清楚“政治生态”的内涵,笔者首先查找了政治学领域的工具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但是,在这两本辞书中均没有这一词条。甚至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中,“生态”都没有专门的词条,而只有“生态学”的词条。可见,“政治生态”还不是一个专业术语,至少在这两本辞书编纂时如此。因此可以判断,“政治生态”这一概念属于中国制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别是在如习近平所言的“全面从严治党”和高压反腐以达到政治清明的背景下的产物。这种情况增加了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的难度。在这里,笔者不揣浅陋,勉力为之。
所谓政治生态,是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同时也指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在政治生态的定义中,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四点:
1. 什么是政治主体?弄清楚什么是政治主体,是理解政治生态的前提和关键。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的解释,所谓政治主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政治主体,指所有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政治行为赖以发生的政治环境。狭义上的政治主体,指在政治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其行为所涉及的被动的政治行为者。在政治生态的概念中,主要采用广义的政治主体内涵。具体来看,国家机关、政府官员、社团、群体、公民等,都是政治过程的实施者、参与者,抑或是影响者,因而都是政治行为者。需要指出的是,政治主体不是简单地介入到政治过程之中的政治行为者,而是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相关利益的政治行为者。而且在政治过程中,它(他)们之间因思想、观念和利益的复杂性,而构成了或团结合作或中立观望或矛盾冲突的复杂关系。这就是说,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多元的政治主体、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利益取向,构成了政治主体间复杂的关系格局。
2. 政治主体与政治环境的关系。从性质上看,政治主体是施动者,政治环境是受动者,或者说是政治客体。但是,在两者的关系中,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政治主体离不开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政治主体活动的场所,也是政治主体开展活动之前和活动进行中必须予以考虑和诊断的客观因素。与此同时,政治环境有利与否,决定着政治主体活动的开展,并对政治主体开展活动的结果(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当然,政治环境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的关键在于:政治主体是否善于有效利用政治环境,是否善于有效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并具有有效防止政治环境恶化风险的能力,以及是否善于化解政治环境的危机,实现不利的政治环境向良好的政治环境转化。因此,一个不善于利用政治环境,尤其是不善于化解政治环境危机的政治主体,是难以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的。另外,政治环境的构成要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固然,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安排、社会结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可谓是政治环境的常量,但是在某些政治过程中,有的政治主体也会转化为政治环境的构成部分。这种情况在那种不尊重人的人治政体中,尤为如此。
3. 政治生态的构成部分。根据对政治生态内涵的界定,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政治主体的静态要素和政治主体的动态(过程)要素。其中,“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的生存方式,以及在此政治环境下养成的政治习性”,属于政治生态的静态要素;“政治主体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属于政治生态的动态(过程)要素。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1)所谓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它们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政治主体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政治认知,所养成的工作和生活作风、风俗习惯等,在一定时期是相对固定的,因而就可以看作是静态的;而政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及其状态,是在政治过程(政治系统的输入、输出和反馈)中呈现出来的,因而就可以看作是动态的。但是,当经过多次的政治过程的实践和积淀,某些因素就固定了下来,演化成为一种作风、风格、习惯,因而就变成了静态的构成部分。
(2)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在政治生态中占有的比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它处于和谐稳定的时期,制度的、观念的等静态要素占有的比重可能要多一些,因为对于政治主体来说,需要改变的东西不是太多,大致上可以按部就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谐稳定的时期,其静态要素有一些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具有诚信、清廉、尚德的社会风气,具有稳定特质的制度体系和观念体系。而当一个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动态因素占有的比重可能要多一些,因为对于政治主体来说,他随时都会遇到新事物、新问题的挑战,却又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当然,在动荡不安的时期,其静态要素有一个与和谐稳定时期截然相反的典型特征,那就是:呈现出投机、腐败、无耻的社会风气,呈现出制度衰败、观念衰败和政治过程紊乱的特质。
4. 政治生态和政治环境的差异。尽管环境和生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在我们的日常话语中,两者经常混用,有时甚至等同,但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的。最起码,环境是静态的,生态更多强调的是动态的、有机的;环境是可以量化的,生态则是质性的。如果把环境比喻为一个空间,那么,生态就是在这个空间中的各种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如果把环境比喻为硬件,那么,生态就是软件。政治环境和政治生态之间的差异大抵也是如此。
应当说,理解和认识政治生态的内涵并不是最终的目的,也不是进行文字的游戏,而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判断一个政治生态的优劣,并据此而探寻修复、优化政治生态的对策。那么,判断一个政治生态优劣与否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在政治主体之间确立起透明、包容、规则、合作的观念,并内化为政治主体的行为准则。符合这些要求的政治生态,就可以称得上是优良的政治生态。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受到中共的“理论联系实际、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的启发而得出的,也是受到马克思下面一段话的启发而得出的。马克思指出:“不掩盖社会矛盾,不用强制的因而是人为的办法从表面上制止社会矛盾的国家形式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能使这些矛盾进行公开斗争,从而获得解决的国家形式才是最好的国家形式。”
至于如何修复恶化的政治生态,如何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则需要根据具体的诊断来进行。但是,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政治生态是系统性的,因而,在对其进行修复或优化时,切不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