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县探索创新党建载体,组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有效整合多元力量,延伸治理触角,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效能,在区域统筹中奏响党建引领社会管理与服务大联网、大联动的和谐乐章。
创新组织体系,激活基层治理“新模式”。太和街道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并非社区或街道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参与的“大合唱”。为此,创新组织体系成为关键一步。成立“大工委”“大党委”。街道“大工委”的成立,吸纳了辖区内17个单位党组织负责人,由太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大工委书记,专职党工委副书记全力推进日常工作。这一举措打破了传统街道党建工作的局限,将辖区内各单位党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社区“大党委”则汇聚了社区“两委”、驻区单位党员中层干部、非公企业党员以及各社区退休老党员等多方力量。社区副书记承担起日常工作推进的重任,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党员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与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社区党建工作力量单一的状况,实现了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华丽转变。打造特色阵地。在辖区小区门卫处精心建设的“红色岗亭”,是民意收集前沿哨所,成为街道与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这里设立了民意收集站点,党员代表们主动亮明身份,深入小区群众生活圈。他们如同敏锐的触角,广泛收集各类诉求,精准掌握百姓思想动态,悉心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及时对接条线单位,有力地推动了群众诉求的解决,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党的关怀无处不在。在各小区设立网格群,是线上民情直通车。安排优秀基层党员进群亮身份,这些党员化身党的政策宣传员,定期在群内讲解利民惠民政策,让党的声音深入千家万户。同时,他们也是民情民意的收集员,通过线上交流,广泛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效整合了多方资源。借助这一平台,街道和社区能够更好更快地解民忧、帮民困,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建立3项制度,打造基层治理“新合力”。制度是保障工作长效开展的基石。建立了三项关键制度,为基层治理打造了强大的“新合力”。一是“大工委”联席会商制度。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是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会议上,成员单位共同讨论党建联盟事项,针对基层治理难题展开深入研讨。无论是社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还是社会治安维护等问题,都能在共驻共建共治的框架下实现要事共商、大事共决、资源共享。二是“大党委”重要事项协同制度。依托“红色岗亭”和小区网格群这“两个阵地”,社区“大党委”在面对小区重大改造事项或信访矛调隐患时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协同合作,能够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协调解决难点疑点,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共建活动服务制度。各驻区单位根据自身业务实际,精心排定共建活动计划。社区则深入摸排群众需求,填写《群众需求清单》。在此基础上,街道“大工委”进行统筹协调,驻区单位、街道、社区人员共同下沉“两个阵地”,定期在社区开展多元化、专业化共建活动。社区整合驻区单位资源,制定《下沉资源清单》和《群众需求清单》,并形成《服务项目清单》,张贴于小区“红色岗亭”或小区公示栏。这一制度使得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基层治理“新活力”。为了持续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太和街道创新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唱响了“四季党建之歌”。一季度“听红”活动。在一季度,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党员集中收听收看党的重要会议,深入学习先进典型人物精神以及先进地区基层治理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党员们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汲取榜样的力量,拓宽基层治理的思路。二季度“观红”活动。二季度以外出参观学习为主。党员们前往党性学习教育馆、基层治理经验丰富地区以及廉政警示场馆等地进行参观学习。三季度“话红”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歌颂党的演讲比赛、红色诗词朗诵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员们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党员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热爱和忠诚,在交流互动中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基层治理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四季度“评红”活动。对先进的基层治理党组织、党员先锋模范进行评比。通过严格的评选标准和公正的评选程序,评选出一批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组织和党员,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比学赶超,争创先进,带动整个街道基层治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和工作导向。
太和街道通过“大工委”“大党委”的创新实践,在基层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提升了治理效能,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切实解决了实际问题,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让基层治理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居民。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积极响应,纷纷到街道报到,参与社区事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1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308名在职党员深入社区,组建了7支队伍,广泛开展政策宣讲、走访慰问、便民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100余场次。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