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经济建设

“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

发布时间:2016-08-01     稿件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为什么钢产量严重过剩,但我们却连圆珠笔笔头上一个小小的‘球珠’都生产不了?”“为什么国人一窝蜂爆买海外产品,即便国内的产品的质量并不差?”……观一叶可知秋,中国制造业市场在不断地敲响警钟。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正逐步摆脱低端的竞争格局向中高端迈进,也迎来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期。受访企业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最终要靠产品说话,没有精益求精的制造,一切概念都是空中楼阁。

  【新常态·光明论】栏目派出记者队伍分赴北京、上海、珠海、佛山、青岛等地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将会推出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旨在引发社会各界对于工匠精神新的思考。无论处于各行各业,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具备工匠精神,脚踏实地,专注极致,以己之力助推中国制造强国之梦的实现。

  现状:工匠精神是什么?为何被呼唤? 

  没有一流的产品,不管是金融思维还是互联网思维都难以落地。

  举例来说,为什么中国的工匠愿意花上万元买一把德国产的理发剪刀?就是因为这把剪刀理发师可以用一辈子。对于他来说,剪刀就好比是陪伴自己的一位老朋友。中国制造的理发剪,虽然价格是几百元,但少有能用上一辈子。小小的一把理发剪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直接的例证。

  反观现状,近年来国人大肆购买德日美的产品,小到马桶盖,大到大型的飞机,国货颇受冷落。中国经济历经30年的高速发展后,中国制造业的势头减缓,不小中小制造业停产、倒闭,而大型的企业则纷纷限产或移置国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工匠精神”,引起各方关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工匠精神也绝非中国独有,欧美国家历经金融危机后,也逐渐认识到工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纷纷提出重振制造业。最为标志性的则要数工业强国德国在2013年提出的“工业4.0”国家战略。如今,世界范围内的商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了新的格局,智能制造已经成为新一轮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反思:中国企业为什么生产不出马桶盖?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企业要想谋求更辉煌的成果,就要摒弃“差不多的思维”,坚持追求极致。

  曾经中国也是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为何现在却难以生产出一流的完美的产品?

  不久前,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公开场合发问,“为什么中国那么多的企业,却生产不了马桶盖。”在接受光明网记者的采访中,她回答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现在中国的很多企业,产品质量并不差,我们做的大松牌电饭锅出口到日本去,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到日本去买电饭锅?一是因为我们技术上可能不如别人,更重要的是现在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正在为它的不诚信买单。”

  对于工匠精神,董明珠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她认为:“中国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不断挑战自我,要不断给自己挑刺,对产品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家们与消费者都参与了一场低价狂欢的盛宴,原本几十元的东西,消费者谁不想要以更便宜点儿,甚至免费进行交易。借助互联网的浪潮,中国电商和消费者的低价狂欢已成为我国多个耳熟能详的消费庆典日,如“双11”“狂欢618”等。

  董明珠对此并不认可,她认为中国制造业对市场的把握绝不能停留在价格竞争的思维。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一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我在韩国看见一件产品,让我觉得特别震撼,那就是泡菜冰箱。针对韩国人传统生活演变研发出的新产品。实际上创造了一个需求,带来了市场,给企业带来了活力。”在她看来,中国的企业只需要坚定一个原则,你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企业要去做技术投入、去研发,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振兴中国制造业,“工匠精神”这一课我们必不可少。短期利益已经熏染了部分中国企业家和消费者的双眼,如何揭开迷雾,不再错过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时间窗口,不仅仅是企业家,也是你我以及身边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行动:找回“洋品牌”背后的底气 

  “埃特纳、托斯卡纳、莎安娜……”令人哑然失笑的的是,这些不是人名,而是建陶品牌、产品的洋名,他们有的来自典故,有的来自名人姓名,有的则是完全的胡编乱造。唯一的特征便是“洋味”十足。

  洋名的背后隐藏着中国家居企业怎样的心理?为何需要借助“洋名”来拾回内心的底气?

  对此,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坦言,早些时候,家居企业大部分都以“洋名字”吸引眼球,以洋为美,洋为中用,成为中国制造产品的特征之一。

  “洋名字在初期确实会比较受欢迎,也比较契合过去的消费者‘崇洋媚外’的不成熟心理,但这并不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办法。”何新明表示,品牌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品质和创新能力,而品牌的定位和文化也和企业能否取得成功息息相关。

  事实上,中国的建陶行业并不缺乏文化底蕴。以佛山为例,佛山石湾陶艺文化和制陶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拥有5000年制陶史的河宕贝丘遗址以及持续使用500年的古窑南风古灶,近现代时中国的第一片彩釉砖、抛光砖等皆诞生于石湾。如何摆脱传统陶瓷产业高能耗、劳动密集、附加值低的弊端,顺利实现转型,文化创新是其中的关键。

  何新明表示,中国建陶行业在和国外企业的竞争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尽管我们用30年的时间在规模和产量上追赶上西方国家200多年铸出的成果,但在产品的设计、艺术性和文化内涵方面还非常薄弱。

  应该如何找回洋名牌背后的底气,补回中国建陶行业的短板——设计、艺术等层面?在何新明看来,中西方建陶行业的最大距离不是技术,而是在于顶层的设计人员能够以创新为驱动,加以文化元素,突破产品的同质化。

  带兵打战,充足的粮草必不可少。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技术、人才储备、“互联网+”以及为转型升级做的一系列准备必不可少。国货如何自强,国人首当自信,发挥本土优势,用天马行空的创新力以及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为驱动,逐渐培育出中国制造业产品背后的底气。

  破局:自主研发大型中央空调“心脏” 

  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突破原有的技术瓶颈。

  国内中央空调市场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各品牌在机组性能方面的表现已经相差不大,但在核心零部件尤其是压缩机领域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尽管中国家用空调都主导了中低档市场,但大型中央空调市场仍由国外品牌统治。

  “中国的中央空调为什么打不开局面?” 美的中央空调事业部副总裁兼美的重庆公司总经理夏伦熹坦言,“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通常大型地标建筑的客户对空调要求标准是最高。因为空调的价位与大楼搭建、地皮造价相比,只是九牛一毛。价格因素往往排列在众多条件之后。”

  然而,尽管当时在家电领域的品牌企业看起来富有盛名,但实则支撑产品升级的后劲不足,核心零部件长期严重依赖于进口。

  “想要突破瓶颈,就必须先做好中央空调的发动机——压缩机,也就是空调能够运作起来的心脏。”夏伦熹坦言,大型中央空调的核心技术,尤其是离心压缩机的制造,都掌握在美国特灵、约克、开利、麦克维尔这四大企业手中,在几年前除了这四家企业能做之外,国内没有能掌握核心技术的中央空调企业。

  为了突破这样尴尬的局面,夏伦熹带领美的中央空调团队对离心机技术做集中攻关,引入了大量的人才,与各个领域的员工、供应商一同将压缩机的上千个零部件逐个拆分研究,经过不断反复的测试,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终于使得压缩机可靠性大幅度提升。

  在夏伦熹看来,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精益制造阶段。产品丰富后, 客户的选择多了, 更关注品牌, 要立足于不败之地,只有将产品做好做精,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实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成就大事者必耕于细节,孜孜不倦追求完美。中国品牌需要建立在优质产品的基础上,优质的产品需要人工精心打造,而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精造产品的人才一定是生长于有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中。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关乎企业的生存,更关乎国家的工业文明。

  要知道,工匠精神的塑造并非“一日之功”,除了将工匠精神纳入到国民教育中、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建立工匠精神的养成的制度体系外,还需要牢牢在社会上树立起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系。只有当个人、社会、政府等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制造,才能让中国制造业的筋骨更为强健,继续稳步前行。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