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全面深化改革,一头连着“政”,一头连着“民”。淮安民政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淮尚助困”品牌建设为抓手,始终怀揣为民爱民之“心”,将农村低收入人口救助保障融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局,自觉对标新政策新要求,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以改革创新之“笔”,不辍耕写民政社会救助实践新篇,努力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赋能担当。
聚焦兜底保障,变“陡坡”为“缓坡”。维护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全会指出,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淮安民政从精准认定、动态监测、综合救助入手,通过划分圈层、扩延区间、补链强链,推动农村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从“核心层”向“外围层”延伸,从“在册对象”向“风险对象”延伸,着力筑牢“梯度缓坡”的救助格局。划分救助服务“圈层”,合理增加保障帮扶体量。瞄准共同富裕目标,在保障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核心层”的基础上,根据困难程度和致困因素,将其他需要救助帮扶对象划分为三个圈层,即覆盖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中间层”,遭遇突发困境的“临救层”,以及未纳入保障可能存在风险的“外围层”。目前,全市纳入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约10.8万人,救助临时困难对象约1.1万人次,对6000余名特殊困难群体进行跟踪帮扶、结对关爱。延伸政策覆盖“区间”,适度扩大制度保障容量。深入开展低保扩围增效工作,细化实化14项改革举措,通过放宽准入条件,规范收入财产核算办法,实施渐退缓退、就业成本扣减以及重残重病“单人保”等政策,适度拓展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保障面,让更多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帮扶范围。强化部门资源“链接”,持续增强专项帮扶力量。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农村低收入家庭对社会救助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淮安民政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政策资源“链接”,在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救助的针对性、精准性,拉紧拉实政策联动的链条,积极推进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覆盖到更多农村低收入家庭,切实为困难群众织密扎牢“安全防护网”。
聚焦公平均衡,变“并行”为“并轨”。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淮安民政深入破除城乡区域壁垒,逐步消除社会救助户籍申请限制,推动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做到服务保障与社会发展同频、与困难群众需求共振,聚力写好乡村全面振兴“和”字篇章。坚持城乡保障一体化。保障民生底线公平,实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等城乡并轨、同城同标,让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基本生活保障服务。设置低保补差底线,明确最低补差金额按照不低于低保标准的40%执行,鼓励具备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员积极生产劳作,主动择业就业。组织开展核查比对,累计完成20.8万人次城乡低收入人口及其赡(扶、抚)养义务人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社会救助的保障力、服务力、公信力进一步增强。坚持保障机会均等化。全会强调“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为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平等享受社会救助服务,淮安民政加强户籍迁入地、迁出地的救助衔接,确保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不因易地搬迁造成保障待遇中断、漏保或重复保障。持续优化非本地户籍人员救助申请程序,推动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等事项申请实现“全城通办”“省内通办”。全面推行急难型临时救助异地申请政策,由急难发生地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直接予以救助。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急难型临时救助309人次。坚持保障标准动态化。完善保障标准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动态调整机制,落实落细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挂钩、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指数挂钩的政策要求,坚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24年继续将低保提标事项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进一步加大低保提标力度,健全特困人员照料护理分类分档保障机制,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急难愁盼,变“盼点”为“干点”。“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202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强化改革举措集成增效,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淮安民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重点转化为真抓实干的关键点、发力点,在凝聚力量、下沉资源、试点项目上勇于改革创新,努力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释放救助活力优势。建强队伍“合力救助”。为缓解农村地区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淮安民政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以全市102家镇(街道)社工站为载体,引入300余名专职社工协助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需求分析等事务。推进社会救助工作纳入网格服务管理,创新开展“小网格·大救助”行动,植入社区网格员以社会救助“信息员”“协办员”“回访员”身份,形成对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协助办理、跟踪帮扶”的闭环管理模式。建设村级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建起1587人的村级社会救助协理员队伍,实现协理员配置村(社区)全覆盖。赋权基层“快充救助”。为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提升社会救助的时效性、便民性,淮安民政为镇(街道)赋权扩能,鼓励指导有条件的县区按程序将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镇(街道),在一定范围内对遇困群众,直接予以确认救助,及时提供“快充服务”。落实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高效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问题。深化急难型临时救助机制改革,给予符合急难型临时救助条件的对象先行救助,取消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民主评议和审批前公示等环节。科学运用“一事一议”工作机制,对因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的个案进行灵活处置,全市累计实施“一事一议”机制51次,解决问题近60个。试点先行“项目救助”。为适应新时代下社会救助发展新趋势,淮安市以“项目民政”建设为牵引,积极推进社会救助项目化运作。以区县为单位,在温情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支出型困难家庭临时救助、信息化技术助力社会救助,以及社会救助领域容错免责工作机制等方面先行探索,积极为全省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探路。探索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项目,联合社会组织、慈善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携手为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关爱帮扶。淮安民政计划投入68万元福彩公益金,资助10个优质公益创投项目,积极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分别系淮安市民政局党组书记、淮安市民政局局长)
责任编辑:霍宏光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