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生态建设

留住“APEC蓝”从哪儿做起?

发布时间:2014-12-17     稿件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记者 陈小菁    

  APEC北京会议期间,各方除了畅谈亚太发展、互联互通、中国改革等议题,由网民自创的词汇“APEC蓝”也迅速成为热词。在10日的欢迎晚宴致辞中,习主席表示:“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人努力,天帮忙。“APEC蓝”说明:只要下定决心、采取措施、联防共治,雾霾是可以治理的。去年以来,党和政府以治霾为契机,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一系列变化逐渐显现。从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最高法、最高检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推动治霾不仅成为倒逼改革、涵养公民精神的强大动力,也激发了整个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APEC蓝”的出现,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点亮了明灯。避免以邻为壑、加强区域协调,对形成“APEC蓝”卓有成效;铁腕治污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雷厉风行的作风,成为改善空气质量工作的强大动力。在APEC会议闭幕之际,晴空万里的好天气向世人展示出这样一幅图景:科学总结经验,坚定治霾信心,各方积极作为,“APEC蓝”一定能成为天空的常态。

  ——编 者

  会后盘点,“APEC蓝”究竟有多蓝? 

  1日至12日北京PM2.5日均浓度值平均降低30%以上

  雾霾频发,正是高速发展的中国遭遇“成长烦恼”的一个缩影。

  放眼全球,从治霾到“脱霾”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也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APEC会议期间,北京保证空气质量措施的成功,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宋强看来,“是一次大尺度、大范围、立体化的试验,其数据分析、效果评估,都对长期减排有着难得的借鉴意义。”

  随着APEC会议的结束,各地的应急举措已经逐渐终止。但是要将“APEC蓝”长久保持下去,我们应该从哪儿做起?

  11月13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了促成“APEC蓝”的三大要素:“保障措施带来的本地污染排放物大幅减少,周边联防联控协调减排,没有发生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

  “APEC蓝”有多蓝?评估数据显示:与不采取措施相比,采取措施使11月1日至12日北京PM2.5日均浓度值平均降低3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左右。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均为近几年的最低值。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认为,“APEC蓝”是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解释了“APEC蓝”的真正成因。

  要素之一,是北京本地的减排。会议期间北京主要大气污染排放量同比均大幅消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挥发性有机物的减排比例,分别达到54%、41%、68%、63%和35%左右。

  要素之二,是周边联防联控协同减排。天津、河北等五省区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也明显下降。此外,“控煤”“控车”“控工业”“控扬尘”是北京和周边五省区市保障措施的核心内容。这些措施中大多数是对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各地颁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严格兑现。

  减排非一日之功。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说,要努力把“APEC蓝”留住,需要各地将“临时减排”变成“真不排放”,把“临时抱佛脚”变成“自觉”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

  “空气质量治理,需要壮士断腕、持之以恒。”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认为,北京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有限,不如东京、纽约等大都市,要拥有同等的空气质量,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于建华表示,APEC会议期间执行的减煤、控车、控工业、控扬尘的举措,未来将坚持和加强,“北京工业企业未来的排放一定要达到世界标准”;同时,这次APEC期间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举措和经验将坚持,不能滑坡。

  机动车限行,一直备受外界关注。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介绍,留住“APEC蓝”,在机动车管理方面,除了研究拥堵费、燃油费政策外,还将继续提高车辆排放标准,加大淘汰老旧机动车力度。

  对抗“霾”伏,如何持续打好攻坚战? 

  打出治理“组合拳”,加大监管力度,实施科技防霾

  “霾来如山倒,霾去如抽丝。”一句话道出雾霾治理的难度。

  尽管雾霾是最近两年才受到关注,但中国节能减排的步伐早就迈开了。与2005年相比,2013年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28.5%,相当于减少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找准“病灶”才能根治顽症。作为APEC会议的成果之一,中美两国12日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并计划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这需要执行更加严格的减排措施,并实现最大限度的区域联动。”北京市环保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处长李立新说,目前京津冀正加快搭建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区域环保科技合作,并研究编制区域深化大气治理中长期规划,将明确大气环境承载能力红线。

  这场治霾攻坚战早在一年前已全面打响。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京津冀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

  北京实施八大污染减排工程,到2016年将淘汰1200家“三高”企业;3年内,天津将升级改造1.3万家中小企业;到2017年,河北再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标准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

  “虽然目前的空气质量离百姓期望还有差距,但各界环境意识不断提高、污染治理举措持续加强,是一个好趋势。”宋强认为,一年来,京津冀地区通过制度建设、严防严控、技术进步,打出一套治理雾霾的“组合拳”。

  治霾,重在构建政策环境。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制定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政策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要求对区域电力、清洁煤等清洁能源供应给予保证。

  家住西城区校场胡同的周汝芳大妈告诉记者,她家今年不仅没有买煤,还打算把用了几十年的煤棚拆掉。据了解,北京已在核心城区实施“煤改电”工程。截至2013年底,东城、西城累计完成平房“煤改电”26万户,今年计划改造1.7万户,预计到2015年底实现核心城区无煤化。

  治霾,部门合作不可少。今年,天津市交管和环保部门开始联合对过路机动车辆尾气进行抽查。

  天津市环保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处长郭康伟介绍:“环保部门的机动车尾气遥感检测车可以在0.7秒内获取检测数据,效率是传统方法的50倍,发现尾气超标车辆,交警部门会对其处以50-200元罚款,同时录入车辆信息限期整改。”

  严格监管更为核心。河北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市县3级环境安全保卫队伍,专职环保警察达600多人。“要监管,关键还是要靠企业的自身监督。”河北钢铁集团石钢公司负责人说,如今他们养成了每天在手机上看空气质量的习惯。一旦空气指标达到三级污染,企业就会采取相应措施。

  科技防霾是保障。在天津海泰充电站,一辆电动公交车驶入车库,全程由机器人操作更换电池,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天津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王迎秋介绍,海泰充电站运行两年多,在此充电的纯电动公交车累计行驶里程510.2万公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779吨。

  治霾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久久为功,必有收获。随着制度完善、监管严密、技术进步以及公众参与度的不断提升,治霾成效逐渐显露。

  环保部近期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北京市空气PM2.5平均含量同比下降6.3%。天津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41天,与去年同比增加31天,重污染天数15天,同比减少19天。

  让“APEC蓝”走向常态,相关措施能否长期执行? 

  全民行动起来,从我做起,联防联控

  日益严重的雾霾促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抗霾、环保的行列。

  石家庄市的张女士坚持坐公交车上下班,“堵车和雾霾,已经成了很多中国人的‘城市病’。选择绿色出行,也算是为环保作贡献吧。”

  何为绿色出行?北京倡导:3公里以内步行、5公里以内骑自行车出行、10公里内活动选择公交、长距离出行选择绿色驾驶。为引导市民自觉投身环保,首都文明办今年联合有关部门,起草印发《北京“清洁空气蓝天行动”市民宣传提纲(试行)》,倡导人们绿色环保意识。

  同一片蓝天下,防治大气污染必须做好区域联防联控。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已全面启动。协同防治,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天津启动实施大气网格化精细管理,把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按网格细化到区县、街镇乡、社区和村庄,全市设立各级网格8000个。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各基层网格共发现大气污染防治事件23131件,处置完成率81.4%。

  李立新介绍,“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已于今年启动,研究时间为3年,成果将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将于年底前上线。

  环保专家认为,环境问题根源是发展问题,解决环境问题最终要靠发展,因此要平衡和协调好二者关系。长期举措要考虑政策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和社会共识,科学评估环保效应和社会成本。“治理大气是每个单位和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环境就能往好的方向转变。”宋强说。

  留住蓝天,从我做起 

  “霾”的话题,总是牵动人心。

  雾霾从来去匆匆变为常态,空气质量的改善与人民的期望确实还有差距。但也应看到,“大气十条”实施一年多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雾霾再度袭来,解决问题还要靠行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为三地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可是,发展基础始终影响着协作效率;监督的协同协作,怎能局限于地域之间?政府、企业、公众如何密切配合,这些都期待更多改革智慧。

  留住蓝天,更为有效的协作则是,从我做起。离开办公室时随手关灯、买车时多考虑节油环保、夏季把空调温度调高一点,也许确实节约不了多少能源,但长年累月呢?毕竟多用电就多烧煤,多烧煤就招来霾……当绿色环保蔚然成风,人人参与节能减排,就能减少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在老天“不帮忙”时,留住更多蓝天和清新空气。

  区域协作、政府社会协作、人人协作,“APEC蓝”一定能够天天见。

  声音 

  环境治理,人人有责。为治霾“支招”听听他们怎么说——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白岩松

  全社会天然地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出真招、动真格、见实效,才能吸引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努力,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跑赢这场消除“心肺之患”的“马拉松”。

  空政文工团一级编剧 阎肃

  近期国家生态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兴未艾,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生活新风尚……这些都彰显了坚决治理雾霾的决心和勇气。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 濮存昕

  同顶一片天,改善空气靠大家。如果人人心中都有一份“蓝天责任状”,以绿色文明引领生产生活方式转变,雾霾就会早一天消逝。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