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生态建设

树立大食物观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31     稿件来源:《 中国环境报 》( 2022年03月30日 )     作者:黄德锋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民以食为天。早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强调,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些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着眼于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新趋势,着力于粮食和各类食物的高品质保障,着心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战略擘画,也体现了人民对高品质生活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为当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树立大食物观。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首次提出“五个必由之路”,其中包括“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绿色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树立大食物观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考虑的已经从过去的“吃得饱不饱”转变成现在的“吃得好不好”。我们树立大食物观,就要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顺应百姓食物消费结构、消费理念和营养健康新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实现各类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绿色食物消费需求。

  传统的乡村农业生产,存在着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业高质量产品数量偏少和农业生产环境破坏等问题。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将绿色生产方式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绿色生产迈进,建立低投入、高效率、资源合理利用的绿色生产体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乡村绿色农产品产业。注重运用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现代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作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供技术基础。同时,积极培育农业技术人才,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实施农业绿色生产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树立大食物观,要从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入手,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中心,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群众不仅要求吃饱、吃好、吃得健康,还要求吃得绿色、优质、生态。让人民群众及时获得足够、健康、营养和安全的绿色生态农产品,是当前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既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农产品市场价值提升的迫切需求,更是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在确保粮食足量供给的同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优质、绿色、安全的特色农产品。树立大食物观,要求发展大农业,要对初级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食物产业链,优化供给质量。探索降低绿色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方式方法,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绿色农产品的安全防控系统,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精准把握居民食物需求变化趋势,减少食物供给侧的产能过剩与低端的无效供给,增加肉蛋奶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及优质农产品生产。通过选育配种等手段改善农作物品质,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推动农业向高质量转型升级。进一步发展智慧农业,通过智能监测、全程追溯等程序,增强绿色农产品供应的可靠性,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村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树立大食物观,还要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推动形成绿色生活观。引导公众增强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培育绿色生活习惯,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增强对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坚决制止各种食物浪费行为。加强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