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不过,随着我国社会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社会整体的利益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全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注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从当前部分大学生“选择性自愿失业”这一现象中我们不难察出其中的端倪。从“能否就业”到“就什么业”的变化,必将使得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还将一直存在下去,并且随着人才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而产生不同方面的问题、呈现不同阶段的特征,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难源于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意识观念和市场现实之间的矛盾。意识观念过于陈旧,就业愿望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和形势;意识观念过于超前,市场反应和政策配套满足不了就业期待,两者之间的这种错位将会长期存在。以逃离与重返“北上广”之间的纠结为代表的就业地的选择,以大学生对垄断性行业与“老少边穷”行业的“趋利避害”的选择就是比较典型的反映。二是有效供给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开放、有效的市场,高校内涵建设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一哄而上的专业设置由于培养周期较长,对市场的反应滞后,使得高校作为一个人才供方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现在大学生就业去向有一种“三个三分之一”的说法,比较形象地反映了这一问题,那就是:三分之一的人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三分之一的人从事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相关度的工作;三分之一的人从事与所学专业没有关系的工作。这种格局,也反映出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中的一些问题。
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总体上仍然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人口素质的角度看,接受高等教育不会造成人才过剩、不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但是,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以及社会包括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都会对就业工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政府、社会和高校本身多个层面加以推进,各方努力的重心应当放到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政府主管部门建立有效的制度设计和高校深入进行综合改革上。
抓好价值引导
一是精神感召,从当前和长远来看,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单位和落后地区就业仍然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将是市场的选择。二是正确定位,随着专业行业的形势变化,从基层普通的岗位、适合自身的岗位开始做起,不断积累、逐步提升,而不是一次性完成终身择业,将是一种趋势和社会的必然。三是形势研判,接受高等教育既是一种智力投资,需要直接的就业回报,也是人才自身素质提高的一种途径,具有长远的、潜在的、后滞的效益,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价值引导的最终结局是成为一种价值信仰。从教育的最终目的来看,具有好奇心、追求真善美,人不应成为别人的工具或者自己的工具,而应当始终成为其自我,过着愉快、积极、有意义的人生,这当然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但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育、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都无法回避首先将人塑造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初步有用的人,这是和一个人必须承担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价值引导大学生的同时,必须始终将制度设计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保证。事实上,价值观引导本身也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去推动和强化。如最近几年,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研究生支教计划、大学生城市创业等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吸引力。从当年大学毕业包分配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使得市场最终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本质上也是制度设计的结果,是一种社会改革。
完善制度安排
就学校的制度设计而言,重点在于高校的分类转型及在此基础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媒体报道称,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尽管细节尚未透露,这一思路已经得到了社会、高校和家长的广泛认同。呼应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应该说这是一种回归。高校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拒绝“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接地气,不能就这样“端着”而“高不成、低不就”,造成严重的教育资源浪费。
就社会的制度设计而言,重点在于改革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其中的各类福利待遇,完善大学生创业制度及相关财政、税收、金融、法律制度,调整社会各行业间的工资结构以平衡其中的较大差异,制定体现区域差异和优势的就业政策等等。可喜的是,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在顶层设计上推进了重要的一步,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围绕此而需要调整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一系列制度必将释放巨大的改革能量,深刻地调整社会结构和变革社会利益,促进大学生就业及其质量的提升。
深化综合改革
今年6月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一决定,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和正在产生巨大反响。
从社会的总体需求看,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并未足够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导致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出现了“难”的困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发挥“基础性作用”走向发挥“决定性作用”,必将深刻地影响到高等教育领域,高等学校要联系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清醒、敏锐和深刻地认识这一变化,主动融入,驾驭好市场规律,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在高等教育服务市场,高校是提供服务的一方,学生和家长是接受服务的一方;在劳动力市场,高校是劳动力的提供者,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需求者。高校已经离不开市场,所以,高校要勇敢地进入市场、利用好市场。
首先,高等学校应适当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科学定位,针对市场不同的需求人群,划分不同类型。按照市场的要求提高办学质量;按照市场的要求选人用人、调整招生计划录取学生;按照市场的变化趋向调整学科专业;按照市场的需求导向安排课程门类和开展科研活动。
其次,研究和利用市场规律为我所用。高校要主动融入市场、服务社会,研究教育规律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最大的资源是智力资源,要融入市场,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知识优势,抓住并开拓生源市场、就业市场、社会服务市场等等;在办学机制方面进行创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等等。
第三,欲让新建本科高校积极主动地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既需要新建本科高校尤其是工程类高校主动为国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承担重任,能够真正成为转型的样板,更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鼎力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应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倾斜和层次提升等方式,去吸引其他新建本科高校主动转型,推动高职院校你追我赶、奋勇当先,向本科层次迈进。
总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需要价值引导,也需要制度安排,更需要深化改革。价值引导着重于改变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文化;制度安排着重于改变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待遇;深化改革则要求适应市场需求。这三者构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关键,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同步并行。
(作者分别系南京中医药大学师资管理办公室主任和《党员干部之友》记者)
责任编辑:张宁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