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

——透视“瑞士现象”的支撑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4-11-26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剑英    

  瑞士是全球百万级人口国家中人均拥有财富最多、生活水准最高、人均年收入最丰的发达国家。这个面积只有4.12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又十分匮乏的内陆小国,靠什么成功打造“瑞士现象”?今后,这个现象能否延续? 

  提到瑞士,人们就会想到其发达的银行业和保险业、畅销全球的瑞士腕表、多功能瑞士军刀等。其实,瑞士生产的高精度成套机械设备、高压输电网设施、现代化电梯等装备同样享誉世界:世界上第一辆能在水底潜行的汽车是瑞士科学家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架完全依靠太阳能动力且能绕行欧洲大陆的飞机也是瑞士研制的;全球第一只光学鼠标诞生于瑞士……瑞士顶尖科学家的贡献不胜枚举。 

  瑞士是全球百万级人口国家中人均拥有财富最多、生活水准最高、人均年收入最丰的发达国家。国民对国家社会保障福利满意度也最高。财富的积累与瑞士政治上奉行的中立国地位不无关系。几个世纪远离战争,使这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小国,拥有147艘万吨乃至数十万吨级的远洋货轮,穿梭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积累起巨大的国家财富。瑞士国库目前存有黄金现货2590吨,约占全球库存黄金总量的7.7%。 

  除了强大的国家对外贸易体系以及特殊的银行业和金融机构,曾任瑞士联邦主席的帕斯卡尔·库什潘认为,瑞士之所以富裕,是因为联邦政府制定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鼓励政策,举国创新精神增强了国家竞争力,企业创新从根本上保证了国家品牌的研发,鼓励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移民政策及优厚的国家福利待遇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为瑞士财富积累作出重要贡献。 

   银行保密法的庇护使瑞士银行业管理着全球1/3的私人财富。在国际社会联手打击跨国逃税等犯罪压力下,瑞士私人银行业被迫确立新从业原则  

  瑞士银行业与其存款制度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瑞士私人银行协会主席米歇尔·德罗贝尔告诉笔者,在过去上百年发展过程中,瑞士银行业对遍及全球的客户秉承保密信用,同时又能提供较稳定和较高的回报率,所以一些富裕人士会将相当部分财产交由瑞士银行托管。此外,一些受到国际社会非议的特殊群体,诸如官员、毒枭等,也会利用《联邦银行法》(即所谓的银行保密法)进行跨国逃税、转移赃款、洗钱等。德罗贝尔坦言,现在联邦政府也承认,在《联邦银行法》第四十七条款庇护下,私人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成了规避资金风险的风水宝地和避税的世外桃源。 

  1984年,瑞士曾就是否继续施行银行保密法进行全民公决,73%的国民投了赞成票。此后,尽管国际社会对银行保密法指责不断,但瑞士再也没有就此进行过表决。国际社会,尤其是其欧洲邻国认为,瑞士之所以如此,是顾及本国经济利益而有意保留该法,不愿彻底放弃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由银行死账带来的巨额收入。根据这一法令,银行与存款人之间的任何协议信息不得泄露给第三方,这就意味着,如果存款人出现问题,其存款将会成为一笔死账,其子女或亲属就算得知他在瑞士银行存有巨款,由于不知账号基本信息,只能望“钱”兴叹。曾有人估算,全球储户在瑞士银行的存款死账多达数千亿美元。这对瑞士经济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其二,在银行保密法的庇护下,瑞士通过其约5472家大大小小的银行和社区金融机构,以及其在海外开设的400多家银行分支机构,吸纳了全球约16.7%的富人资金,管理着世界上2.2万亿美元的离岸资产及33.3%以上的私人财富。经合组织(OECD)金融机构估计,仅此一项,瑞士每年就能获得210亿—220亿美元的固定收益,几乎是瑞士全国银行系统整体营业利润的55%,接近瑞士国民生产总值(GDP)的4.2%,为该国创造了近30万个就业岗位。 

  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迫于欧美众多国家及国际机构的压力,作为全球最大离岸金融中心的瑞士已向国际社会承诺放弃为其银行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银行保密法,并愿与国际社会联手打击当下愈演愈烈的跨境逃税犯罪活动。瑞士银行家联合会首席执行官克劳德·阿兰·马杰利施告诉笔者,瑞士联邦政府已于2013年在巴黎举行的欧洲国家财长会议上签署了《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再次确认了瑞士愿放弃银行保密法并参与全球打击逃避税的承诺,也展示了瑞士决心保护该国作为世界最大离岸金融中心的诚信和声誉。 

  失去了银行保密法的庇护,瑞士私人银行业面临重大压力,如何突破瓶颈,在欧美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已是当务之急。德罗贝尔说,协会已提出今后私人银行的从业原则:不接受有逃税避税图谋的个人资产;不受理来路不明、可能有洗钱嫌疑的大宗资金;不受理有恐怖势力背景的人或组织的资产;不受理已遭有关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通缉的人或组织的款项;不受理有腐败传言的外国政府高级官员的大笔款项等。 

  每1000个瑞士人中有16人从事科研,瑞士每年向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申请的发明专利、商标注册保护等案例总量在欧洲国家中遥遥领先  

  瑞士生产的高精度成套机械设备、高压输电网设施、现代化电梯等装备享誉世界。从世界上第一辆能在水底潜行的汽车,到第一架完全依靠太阳能动力且能绕行欧洲大陆的飞机,到全球第一只光学鼠标,瑞士顶尖科学家的贡献不胜枚举。 

  总部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披露的报告数据也印证了库什潘的观点。报告指出,瑞士每年向该组织申请的发明专利、商标注册保护等案例总量在欧洲国家中遥遥领先,最近10年瑞士的相关申请仍保持约6.3%的年增长率。在欧盟委员会不久前发布的最新《欧洲国家创新能力排名表》中,瑞士位居第二。 

  瑞士联邦政府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报告也指出,瑞士国家整体创新能力领先于绝大多数欧美国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将革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瑞士全国绝大多数企业将其年利润中相当大比例的资金用于创新;每1000个瑞士人中从事科研的人数达到16人,发表论文21篇,论文被全球引用指数达17.4%。而按照以尖端科技领域增长率为展示形式的创新能力统计,瑞士每10项尖端科技领域就有7项保持最高增长率。 

   企业科技创新是瑞士举国创新的主体,是确保国家品牌永远占据国际市场份额主导地位的根本保证  

  论产品质量,大到成套设备,小到一块手表,乃至零件上的螺丝钉,都体现了瑞士人严谨的工作态度与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也正因为这种精神,瑞士工匠手工装配的腕表始终占据96%以上的全球高端腕表市场。 

  企业科技创新是瑞士举国创新的主体,是确保国家品牌永远占据国际市场份额主导地位的根本保证。为了证明以上论述,瑞士联邦政府科技委员会官员詹姆斯·威克里给笔者讲述了两个小故事。 

  1 小发明走俏国际市场半个多世纪  

  在瑞士任何一家超市或旅游商品代销店,都能轻松找到瑞克斯(Rex)果蔬削皮器。这是一种外形设计极为简单的工具,一根13毫米宽的U形铝片上镶着钢制刀刃,侧面还有一个用来挖掉土豆芽眼的小刀。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握起来舒服,用起来顺手。这是一个受专利保护半个世纪的小作坊企业的小发明。瑞克斯果蔬削皮器的发明者是1899年出生在瑞士达沃斯的艾尔佛雷德·纽克齐择。他从1925年起在一家瑞士五金公司作推销员,后来自己开设作坊,专门制造和销售厨房及居家用具。由于生产的果蔬削皮器深受消费者欢迎,为防止产品被仿造,纽克齐择在1947年为果蔬削皮器申请专利,并从此获得国际品牌保护。而后纽克齐择成立一家名为“齐纳”的公司,专门批量生产与销售这种果蔬削皮器。2004年,瑞士联邦邮局专门发行了一套名为“瑞士小发明”的邮票,其中15生丁(100生丁合1瑞郎,1瑞郎约合6.68元人民币)面值的邮票图案就是瑞克斯果蔬削皮器。据统计,自获得专利保护至今,“齐纳”生产的各类瑞克斯果蔬削皮器销售总量已超过6000万把。 

  威克里说,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同类产品中也很难找到再有如此高普及率的小发明了。然而,别看“齐纳”产品已声势浩荡地畅销全世界,它至今仍是个位于苏黎世郊外、仅有10名员工的小作坊,似乎也没有扩大规模的打算。 

  2 创意理念贯穿企业运行与发展各个方面  

  据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内部统计数据显示,瑞士腕表业出口是瑞士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2004年的111.09亿瑞郎攀升到2013年的203.77亿瑞郎。瑞士腕表的制造工艺和外形设计展示了瑞士的创意文化。瑞士制表工业联合会主席让·丹尼尔·帕沙告诉笔者,这种创意展现是多方位的。 

  创意贯穿设计理念。当今社会,以高科技为特点的跨国工业占据了全球经济的绝对份额,但在瑞士仍然活跃着一批以个体工匠设计为主体的创意产业,他们创造的产值在瑞士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相当分量,可追溯到16世纪中叶的腕表制造业就是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产业。自第一块腕表在日内瓦研制成功后,钟表业就作为一门新兴手工艺风靡整个瑞士。 

  创意贯穿企业发展。哪里有创意,哪里就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企业要经久不衰,创意理念必须贯穿到企业运行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绚丽的瑞士腕表承载着工匠或设计师的倾心创意,而品牌创意、营销商业模式创意及产业发展战略创意也为企业赢得市场份额、赢得直接效益提供了原动力。 

  吸引众多外来高端移民,移民拥有平等晋升机会是其移民政策成功的重要因素 

  瑞士很富庶,然而几百年前,它的国民还曾因饥饿和贫穷而背井离乡,特别是来自瑞士东部山区格劳宾登州的农民,为了生存,靠制作糕点的手艺闯荡世界。在那时的欧美大陆,超过1000个城市有近2万名瑞士人从事甜点师的工作。直至今天,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乃至俄罗斯等国的大城市闹市区,仍能见到这种宫殿式柱子间点燃着蜡烛、弥漫着糕点和咖啡香的瑞士特色小店。 

  如今,瑞士外来移民众多。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瑞士外来移民有来自165个国家的23.7万人,约占其总人口的2.9%,移民总数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13%。据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分析,瑞士经济能够长期稳定高速发展,原因正在于其拥有大量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且有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 

  库什潘认为,瑞士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知识型高端人才,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联邦政府日趋国际化的经济政策吸引众多高端经济型移民,特别是继瑞士加入联合国和申根国家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鼓励各国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移民政策为年轻知识型移民落户瑞士创造了条件;第二,瑞士企业实行比欧洲大多数国家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工作环境宽松。瑞士大多数企业崇仰多民族文化,少有种族歧视,人们能获得同等的尊重;第三,优厚的国家福利待遇以及在职位晋升和工资待遇上的同工同酬。在瑞士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外国人不仅与当地人获得的工资待遇相差无几,在职位的晋升机会上也一样,这令高端移民感到满意。 

  在保护国民生活方式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农业,个别产品关税高达1469%,WTO曾多次敦促瑞士改革其农业政策  

  人们对瑞士农业所知不多,但农业却是瑞士继银行业之外又一备受国际社会诟病的领域。农业部门产值虽然仅占瑞士国内生产总值的1.1%,占全国就业的3.8%,却是瑞士经济中受保护程度最高的部门,仅其农产品关税平均值就高达22.7%;其中冷冻牛肉类和活驴等关税甚至高达1469%。因为瑞士境内超市鱼肉类农产品以每100克为重量单位标价,而在仅隔数公里的邻国法国和德国,其鱼肉类市场价格均按每公斤标价,两地价格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虽然海关规定每次过关人均限购1公斤肉类,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瑞士居民习惯驱车往邻国购买鱼肉类产品。 

  联邦政府统计局内部数据显示,瑞士政府农业补贴占该国全年农牧业收入的65%,政府还向农民提供财政支持和优惠贷款,或是定向提供20年的无息贷款等。在维护本国经济利益时,瑞士还会寻找国际法规的漏洞打“擦边球”。如在现行贸易政策中,除了在出口方面对本国农业实行多种补贴外,还出台一些规定限制外国农产品,尤其是肉类、牛奶、乳制品、新鲜蔬果等的进口。在关税和配额方面,瑞士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但采取了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产品协议第五条规定相抵触的举措,还巧妙利用WTO规则,保留采取特殊保障措施条款的权利,对WTO原零关税农产品征收关税。此外,瑞士对享有最惠国待遇国家产品征收关税,且大大高于世界8.9%的平均水平。 

  WTO曾多次敦促瑞士改革其农业政策,其中包括“尽早取消对基本农产品的补贴”“降低或取消农产品关税”等。瑞士政府则强调,征收高农业关税、对农产品补贴有助于保护瑞士国民特殊的“阿尔卑斯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瑞士国民特性的象征,且有利于保护该国环境、发展旅游经济并保护其他相关产业资源。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三言两语  

  瑞士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有一个共识:一个国家不仅需要培养学术尖子,还要培养职业尖子,即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这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如果没有一个严谨、完整、高标准的职业培训系统,一个国家要取得经济和社会成功是不可能的。 

  瑞士人从小就被灌输一个理念,即一个健全的人必须掌握一技之长,并获得一份工作。瑞士社会并不鼓吹一定要上所谓名牌大学,读大学绝非唯一目标,只要符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样被认为能有出息。 

  ——杰罗姆·休格里(瑞士联邦经济事务、教育和研究部官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生产既便宜又准时的石英表,给瑞士钟表业带来巨大挑战,但最终我们渡过了难关,今天瑞士钟表依然以高品质的形象屹立不倒。 

  那个困难时期的一幕情景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一次钟表展上,一位16岁的女孩在专心地制作手表,她的祖母在身后深情地看着她并告诉我,在孙女身上她看到了瑞士精神的传承,“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放弃坚持”。 

  ——弗朗索瓦·马迪里(瑞士钟表职业雇主协会秘书长) 

  瑞士人给人的印象是可靠、有秩序、值得信任。他们信守承诺并乐于助人,和他们相处总让我感觉愉快。 

  瑞士人非常注重质量。他们喜欢慢慢地、耐心地、专注于细节地去做每一件事,这种精神似乎已深入瑞士人的性格中。瑞士联邦政府的运作透明有效。整个国家都非常崇尚实用主义,这从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上都可以看得出来。 

  ——意大利人安德鲁·格罗索(欧洲青年创业援助组织负责人) 

                                       (人民日报驻比利时记者刘栋采访整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