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有两次著名的改革,一次是家喻户晓的王安石变法,一次是庆历新政。庆历新政发生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其主持者即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作为文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绝唱;作为政治家,范仲淹、富弼等主持的“庆历新政”为后世的改革留下了宝贵的政治财富。
北宋时期,“三冗”问题十分严重。所谓“三冗”,即是冗官、冗兵、冗费,也就是官员太多、军队太多、花费太多。北宋时期,任官制度一大特征是“官、职、差遣”分离,官僚机构中的一大怪事就是本官常常不管本职事务:“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有职,左右谏议无言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笔之事,……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可能教育部长不主管教育,反而可能管水利、工程,甚至什么都不管。某某部长只是虚职,而“差遣”某人主管某某部,才是其真正实职所在。恩荫是科举以外当官另一途径,北宋官员子弟在皇帝生日、郊祀,大臣退休、去世等各种时节都有机会入仕,再加上纳粟等非正常渠道,北宋冗官问题十分严重。至于冗兵,北宋初期开宝年间(968-976年),禁军不到20万,而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的禁军已高达82万之多,军队成倍增长。冗官、冗兵等问题又导致“冗费”。特别是官多而无用、兵多而不强,北宋呈现积贫积弱的景象,在与辽、西夏的角逐中也难以占到上风。因而,改革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心声,庆历新政也由此应运而生。
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富弼等主持,新政的核心在于“吏治”革新。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范仲淹将新政归为十条:“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所谓的明黜陟,就是改革三年一次的循资升迁,注重以实际的功劳、才能、品德等选拨人才,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官员。所谓的抑侥幸,就是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而精贡举、择官长主要是科举制度、慎重选择地方官吏方面的一些做法,其余几项则是富国强兵、厉行法令等方面的措施。总体而言,十条措施以“吏治”为核心,对于澄清吏治,维护政权的长治久安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新政却只推行一年零四个月,便夭折了。个中原因,令人叹息。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支持,需要决策者持之以恒的决心。“吏治”方面的改革,主要以官吏、士大夫阶层为改革对象。而北宋的方针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待遇、地位很高,特权也多。庆历新政中“抑侥幸”等措施,限制了士大夫阶层恩荫、任子等特权,损害了本阶层的利益,因而反对声音很高,反对方甚至一度采取“卧底”、诬陷等非常手段。夏竦是反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富弼、石介是改革的一方。当时,夏竦让家中一个婢女学习临摹石介的笔迹,等到能够以假乱真时,放到石介家中卧底,在适当时机,夏竦命丫鬟伪造一封石介写给富弼的密信,信里隐含要废掉宋仁宗的意思。之后,夏竦借题发挥,传播流言,诬陷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石介等人阴谋另立皇帝。消息一出,举朝哗然,仁宗对此虽不确信,但难免有所疑惑,范仲淹和富弼也知难以辩白,最终自请离朝。宋仁宗作为改革的最终决策者,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虽然也积极支持改革,但遇到强大反对声音和疑惑时,就有所动摇。反观我国历史上改革的得失,可知最高决策者坚定不移的决心是改革、变法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事情,欲速则不达。并非有“积弊”就必须立即革除,而应有适当的方法,合理的缓冲时间,或至少有一个心理预期,尽量使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不受明显伤害、社会不会巨大震荡。一项制度能长期运行,自然有其合理性。以后世清末维新时废除科举为例,维新时期废除科举虽也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但操之过急,没有循序渐进、留有缓冲的余地,结果引发巨大反弹,适得其反。庆历新政也是如此,改革方案拟定之后,急于求成的仁宗即下诏颁行。改革缺少一个按部就班、切实推行的条理。改革的成功,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而这种社会基础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牵涉面大的改革,不宜操之过急。范仲淹深谙此理,他曾说,“天下久安则政必有弊者”,“事大不可以忽致”,“事有先后,革弊而久安,非朝夕可致也”。其本意也是要一步一步来,但仁宗却并没有认同范仲淹的这一思想,推行过速,引起巨大反弹,这也是改革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的中止并不意味着改革事项的失误,也不代表问题已经解决。庆历新政后,北宋面临的问题仍然有增无减,决策者也没有因庆历新政的中止而废弃变革,庆历新政二十余年后,更大规模的王安石变法蓬勃兴起。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