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触及反腐,理应成为文艺创作的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5-02-25     稿件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 军    

  今年春晚上,《这不是我的》《圈子》《投其所好》3个语言类节目,直接触及了反腐题材。之前在有关春晚的宣传报道中,渲染着这样一种氛围,把这次春晚出现反腐题材的节目当做了新闻在炒作,反而给公众一种误区,反腐题材一旦触及了,竟成了新闻了。并且,这3个节目,与当前反腐工作依然严峻复杂、腐败案件触目惊心的客观实际相比,显得隔靴搔痒;腐败分子的金银细软居然可以成卡车地装运、聚敛贪腐的赃款多得可以烧毁数台点钞机、藏匿的财富可以深埋地下6层楼深或远藏于深山豪宅……可是,我们的节目哪一点点穴到位了呢?艺术创作中,可以适当运用夸张手法以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效果,艺术作品可以超前于生活;可是在反腐题材上,恰恰是生活超越了作品。

  这就很成问题了。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反腐工作在过去的2014年里极其给力,已经成为全党工作、全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了,文艺怎么能置身度外吗?

  其实,文艺作品、且正是央视的春晚,直接触及反腐题材,却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二三十年前,当年尚名不见正传的牛群,说了一个讽刺吃喝腐败风气的相声《巧立名目》,其中以江浙沪一带方言的神句“领导:冒号”,一时间风靡了全国,也成为了牛群的成名作了。那个年代,腐败风气远不及当下,春晚尚且敢于推出时应性节目;怎么反而在当前腐败愈演愈烈,却畏手畏脚呢?

  关键在于如何适度把握这类敏感题材有可能影响党的形象,比如,近年来网上流行的段子云“过去国民党反动派的监狱里关押的都是共产党人、如今共产党的监狱里也关押着共产党人”云云。其实,这个说法混淆了前后语境里的概念,前、后者的两个“共产党人”难道是一个概念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前者是真正为了人民解放自由而自我牺牲的真共产党人;后者却是那些仅仅组织上入党、但思想和行动上并未真正入党的投机分子而已。这也就好比说,刽子手、外科医生的手上,都沾有血,但二者的性质完全是南辕北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早在10多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曾指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更是明确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一起部署、落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要办好反腐倡廉专栏和专题。

  所以,对于文艺创作上反映反腐题材,必须破除思想认识的误区,胆子还应再大点,进一步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