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大清国的“铁帽子王”

发布时间:2015-06-30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     作者:魏青松 李建华    

 

“铁帽子王”指世袭罔替的王爵,源于清代的封爵制度,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摘掉。

在清朝,铁帽子王和其他亲王相比,享有的特权一是“世袭罔替”,其子孙世世代代继承王爵,即使是犯了罪抄了家,也不会取消他的爵位。二是俸禄优厚,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三是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

整个清代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开国之初的八位是:礼(意为有礼的)亲王代善、郑(意为重)亲王济尔哈朗、睿(意为智者)亲王多尔衮、豫(意为雄壮的)亲王多铎、肃(意为严肃的)亲王豪格、承泽(意为有造化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除了以上八大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外,还有雍正朝怡亲王允祥、同治朝恭亲王奕訢、光绪朝醇亲王奕譞、光绪朝庆亲王奕劻四位也被皇帝恩准为世袭罔替之王。

在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中,前八位是在清朝开国之初及清军入关时期立下赫赫战功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时还有配享太庙的殊荣。后四位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或与皇帝有着特殊亲密关系而受封,属于恩封。

“铁帽子王”功勋卓著,但在清朝中后期却成了一个腐朽堕落的既得利益集团,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庆亲王奕劻工作能力差,名声不佳,却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其地位之显赫,除了慈禧、李鸿章和袁世凯,就数他了。庆亲王奕劻“官运好”,不是因为他的工作业绩,而是因为他很会看老佛爷慈禧太后的脸色行事,善于迎合当时的“官俗”——吃饭、打牌、挣钱。通过这三大“独门绝技”,奕劻和一些权贵人士称兄道弟,还与慈禧的弟弟桂祥结为儿女亲家,这样逐步形成了追逐利益的帮派团伙。奕劻也由皇室边缘子弟成功逆袭成晚清王朝政坛上的显赫人物。

庆亲王以贪腐闻名。《清史稿》对其描述是“细大不捐,门庭如市”,大钱不嫌多,小钱不嫌少,钱多钱少都要。他的生财之道非常简单,就是卖官鬻爵,明码标价。他家俨然成了官帽专卖店,连门房都设了“收费站”,被时人讥为“老庆记公司”。奕劻卖官,不问才德,只问银两,量“财”用人。

庆亲王卖官还要看买主是谁,对于有钱的买主,还会抬高价。一次,邮传部尚书一职空缺,奕劻便放出口风,售银三十万两。大商人盛宣怀要买,奕劻知道他身家丰厚,把价格提高到六十万两。盛宣怀托人说情砍价,才以三十万两买下这顶乌纱,但要求“须交现金,不收他物。”久而久之,奕劻与买主间竟达成了默契,常见买主用红纸封装上银票,当面呈交给他,并说:“请王爷备赏。”奕劻接阅后说:“您还要费心。”说毕塞进坐垫下,一场交易就算完成了一半,至少是有了眉目。

晚清时期政局动荡、风雨飘摇,但奕劻的心里没有大清帝国,只有他的个人私利。奕劻之贪,与和珅不相上下。当时,奕劻通过受贿索贿聚敛的家产折合白银已达亿两以上,而大清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多万两。其贪财达到了疯狂病态的程度,据《光宣小记》记载,武昌起义后,原四川总督锡良曾自告奋勇率兵督陕,奕劻竟仍向其索贿8万两。

1918年,庆亲王奕劻寿终正寝。已经丢了江山的清皇室这才意识到奕劻是断送大清天下的第一罪人,给他加的谥号是“密”,意思是“追补前过”。在清代的所有亲王的谥号中,是最差的一个。无论对于庆亲王本人,还是对于清皇室,这个时候再来总结经验教训,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