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网络社会绝不是言论自由“法外之地”

发布时间:2015-10-20     稿件来源:求是网     作者:吕培亮    

  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日益把世界变成一个举手相连的“地球村”,在深刻改变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给我们创造一个言论自由的精神世界。但是,网络社会这块“新疆域”绝不是言论自由的“法外之地”,同样要讲法治,提倡道德,要求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捍卫他人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利益等等。对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建设,并提出通过持久的舆论引导来打造网络社会青山绿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如今,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介载体的日新月异,微博、QQ、MSN、微信等现代社交工具是日益普遍,言论自由也被赋予了崭新理念和表达方式,只要你会上网,就可以以任何身份出现,进行言论自由表达,而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同时,互联网与生俱来的高效性、即时性等特征,也使这种言论自由的权利得以充分实现,从而变得更快速、更便捷、更自由。不可否认,言论自由作为网络社会公民享有自由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监督实现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网民想当然地把网络社会看作是言论自由的高地,想说就说、无话不说,甚至把它作为个人“私有领地”,认为是“我的圈、我做主”,这不仅是对言论自由认识的偏见,也极易使自由的权利异化,使片面性、非理性、欺诈性的言论弥漫和扩张,致使网络社会的舆论偏执和转向,甚至走向犯罪的边缘。殊不知,在一个法治社会,任何人都不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都受法律保护,网络社会亦不例外。总之,许多网民在享受网络社会带来言论自由的便利和愉悦同时,却忽视了言论自由应坚守的边界和限度,从而给他人、集体和社会,乃至国家带来灾难。

  网络社会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在本质上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我国宪法和法律也给予这种自由权利的保障。但是,这块“新疆域”绝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脱离道德“自由天堂”,网络社会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言论自由权利时,必须以履行相关规定的义务为前提,以不损害公共、他人的利益和权利为原则,正如青年作家铁流写给全国人民的一封信,言论自由不能没有道德和底线。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权利,网络社会也是如此,即便你所发表的言论是正确的,是真实的,但侵犯到了他人、集体或者国家的利益或权利时,它就是不合法的,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相关道德舆论的批判。当然,网络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言论自由,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应该捍卫,这就要求国家在对网络言论自由权利进行法律规制和道德约束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张力,给予网络“越界”或“过度”言论行为一定程度的包容和理解,让网络言论有喘息的空间和完善的时间,毕竟网络社会作为新生事物,网络言论自由与规范的确定和成型需要一个过程。

  也应当看到,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二者是紧密联系、交互作用,已呈常态化一体之势。在网络社会中,一个不起眼的转载、一次随意性的评论、一则无所谓的说说…… 都可能在瞬间引爆网络社会的舆论,进而极短地时间内影响到现实社会,从而给相关个人或集体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不可否认,言论自由,在网络社会实现确实比现实社会来的更便捷、更自由,但其产生的危机和风险系数也更大、更具杀伤力。这就要求网络社会公民,树立应有的法治观念,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享有言论自由权利同时,应积极履行相关规定义务,树立起对网络社会最起码的敬畏感和规矩意识。更应该强调的是,在依法治国日益成为我国主旋律和主色调的今天,无论在哪里,有人地方就要讲法治,有自由地方就要有边界,有权利地方就要谈义务。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才会有发展空间,要实现网络社会的青山绿水,打造网络言论真正的自由秩序,也离不开法律统帅和指引下的国家权力干预、互联网行业自律以及网络意见领袖引领等等,只有让网络社会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法治轨道内运行,并辅助于道德的作用,所有人享有的言论自由权利才会并行不悖,从而得以真正地实现和切实地保障。

  著名的网络预言家约翰•佩里•巴洛在《网络空间独立宣言》中曾提出:“我们正在创造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的,没有因种族,财富,暴力和出身差异而产生的特权与偏见的社会。在我们正在创立的新世界中,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而不会被胁迫保持沉默和屈从。”的确,网络社会需要言论自由,一个言论自由的网络社会也是人类共同的梦想,但是言论自由并意味着绝对自由和肆意妄为,否则,自由的背后只能是大多数人的不自由和少数人的悲剧。断绝师生关系的事件,本就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但悲剧既已发生,就要求网络社会的所有公民从中汲取教训,去重视、去深思、去总结,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永远不再上演。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