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我们这个时代 怎样讲读鲁迅

发布时间:2015-12-18     稿件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谭桂林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国内文化界出现了严重的贬损鲁迅的思潮,这种思潮中真正具有思想杀伤力的观点倒不是那些所谓的“悼词”或“断裂说”,而是鲁迅研究中的价值相对化倾向。不少学者或文化人认为鲁迅的价值和意义在时空上是相对的,鲁迅的意义在于启蒙,在于对旧文化的批判和毁坏,这种批判和毁坏的力量在鲁迅所置身的时代是必须的;而当下的时代主题是建设,需要的是平和的理性精神,所以鲁迅是过时了的文化英雄,是功能退化乃至错位的文化符号。

  在这些贬抑鲁迅的人士们看来,在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的当代教育体制下,作为“批判”与“毁坏”力量的鲁迅是不适合于进入承载着育人任务的中学课堂的。在上一轮语文教材改革中,有不少文化界人士就主张在鲁迅作品的调整中减少政论时论性的杂文,增加一些技巧性、趣味性很浓的文学类散文,尽量将鲁迅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文学家形象,尽量从文学的意义上来讲解鲁迅的贡献。

  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鲁迅的意义其实不在他的文字之美,甚至也不在于他的那些深刻而犀利的思想,而在于他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大精神与大人格。中学生纯情浪漫,意气飞扬,鲁迅作品中所特有的那种简练、凝重的文字风格确实未必能得到他们的喜爱,而鲁迅所特有的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与反思的思想也难以得到缺乏社会人生历练的中学生们的同感与共鸣。惟有精神与人格,无形却有力,能春风化雨一样渗入到接受者的心田,化作接受者肉身中腾涌的血液,浸润愈久,影响愈深。精神与人格,不是条分缕析能够显出的,也不是字斟句酌可以得到的,而是在语言与形象的整体氛围中显现的。所以,鲁迅教学的真正任务,在于引领学生走进鲁迅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心去领受、去感悟鲁迅的心灵颤动,在这种心的相遇中真正获得一种感动,获得一次自我人格力量的提升。

  毫无疑问,历史上那个活生生的鲁迅是最富于质疑精神的,在五四时期的反封建文化传统的斗争中也是最具毁坏性力量的一位“精神界之战士”,这已经足以证明鲁迅的伟大了。但鲁迅的伟大决不止于此,鲁迅也是一位具有人间大爱的文化“战士”。鲁迅的“质疑”与“毁坏”,正是建立在这种人间大爱的精神基础上,才具有使一切魑魅魍魉无可遁形的、使一切善良向上的心灵无不震撼的力量。鲁迅曾经骄傲地宣称自己也是“能够爱”的,也曾满怀温情地说过,那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自己相关。

  鲁迅的作品多的是对肉食者的鄙薄,对智识者的诛心之论,同样,鲁迅作品里也多的是对下层劳动者的温暖的爱;鲁迅的作品充满着对强横的权势者的痛恶,对于为虎作伥者的蔑视,同样,鲁迅作品里也充满着对弱小者的真诚的同情。对下层劳动者的温暖的爱,对弱小者的真诚的同情,这就是鲁迅的人间大爱,是鲁迅精神人格的核心质素,也是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动人心的永恒的魅力。这种精神人格当然不是鲁迅独有,但它的呈现足以让鲁迅同时代知识分子中的那些蝇营狗苟者相形见绌,显出灵魂的小来。这种情感也许并不那么深刻,但它博大,寥廓,而且温暖人心,是黑暗里的灯光,寒冷中的火炭,给卑微者以生活的信心,给受苦者以恢复的力量。读鲁迅,讲鲁迅,如果能读出如此精魂,讲出如此效果,其他微言大义,何须再求!

  从目前一些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用来看,这种资源的重要性在编者方面似乎已经有所意识。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为例,里面所选用的《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都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劳苦者的爱,对弱小者的同情。但总体看来,这一类的作品依然选得不够分量,尤其是目前中学里对这些课文的讲解其实更加关注的是另外的一些意义,作者对劳苦者与弱小者的这种情感态度在作品的讲解中不是被轻描淡写地带过,就是被别的主题的过度诠释所遮蔽。

  无论在哪样的时代,如果人人都能像鲁迅一样,具有对劳苦者的大爱,对弱小者的同情与悲悯,人人都抱持着这种美好的人类基本情感,都是十分美丽的事情。尤其是证之今天,当社会财富膨胀,物欲横流,金钱与权势结合形成无坚不摧的力量,不仅摧毁着人类的信仰,公平与正义,而且也在摧毁着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引以为傲的美好的基本情感时,我们能不更加感觉到鲁迅精神的伟大,更加感受到多读读鲁迅作品的必要吗?

  无论是在遥远的过去,还是在有限的当下,甚至在无边的将来,任何时代里只要还有命运的捉弄,还有自然力的肆虐,还有人间的不平等,就免不了会有艰辛的劳苦者,受欺凌的弱小者,会有无力与命运抗争、辗转呻吟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体现着这个社会文明的高下程度,也检视着这个社会国民素质的高贵与卑劣。仅仅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作品就有了永恒的魅力,中学生们也好,广大的青年也好,在自己的文学生活中,在自己的人格成长中,多读读鲁迅的作品就有了充足的理由。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杰出人才资助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