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永记长征不朽的精神

——听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6-11-2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张 宁    
 

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大力弘扬红军精神、纪念光荣历史,《群众》杂志社记者有幸采访了几名百岁老红军,先后以视频和文字的方式,来缅怀革命先烈、重温红色记忆。这几名老红军,一位是长征路上的老通讯,一位是被毛泽东誉为“红军的白龙马”的工兵,一位是长征途中担任后卫工作的红五军团教导大队政治委员。他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充满了艰辛和光彩的传奇。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们的长征故事,感悟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渡险滩,为了心中的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了大半个中国,用生命写就了一曲慷慨壮歌。他们走过的长征,像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永远的纪念

80年后,这一段不朽的革命神话早已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一种精神信仰。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就是要学习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开拓创新、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从历史中汲取民族前进的原动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长征路上的红色听风者

人物小传:秦华礼,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1932年参加红军。19365月毕业于红军通信学校,任红四军无线电台台长。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战役。1937年至1947年,转战太行山10年,曾任八路军129师电台台长。195612月,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195812月,任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兼院长,1983年离休。

他是跟随徐向前、刘伯承等走完漫漫长征路,百岁高龄仍倔强重走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他是亲历八年抗战的通信兵,一位红色听风者;他是顶着各方面压力和全校师生一起建设新南邮的老书记、老校长。

他说: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只想告诉年轻人,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你们遇到困难时,想想长征就一定能克服。

他,就是104岁的老红军秦华礼。

对于秦华礼来说,他的长征是一次百折不挠的行程:一路上,面对恶劣的环境、凶狠的敌人、艰苦的生活,他多次经历生与死的考验;一路上,他和战友边打边学、边走边学,在移动的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在战斗考验中百炼成钢。

茫茫无际大草原,

水毒泥污渺人烟。

战友跋涉陷沼泽,

长眠大地铸丰碑。

缺盐断粮大半载,

野菜牛皮当美餐。

千难万险何所惧,

官兵齐心勇向前。

黑夜总有黎明时,

严寒过后是春天。

三大主力大会师,

迎接抗战新局面。

这首诗为秦华礼长征途中所作,名字就叫《过草地》,是他艰苦长征经历的亲证。吟起这些诗句,当年的场景就一幕幕浮现在他眼前。

1935年,秦华礼参加了历时70多天的千佛山战役,这是红四方面军西出北川峡谷的重要战役。将士们在山上固守七天七夜之后,向敌人发起反击。冲锋时,秦华礼被敌人的迫击炮弹片击中了大腿(至今还留有疤痕),无法行动。团政委立即派担架把他送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治,没有药物,护士只能用纱布包扎伤口。此时,部队要急行军北上,动员重伤员留下来。但我说不管怎么样,死我也要跟着红军一块走,走到哪儿是哪儿。不能离开红军,不能离开共产党。采访时,秦华礼这样说。

就这样,秦华礼被人用担架抬着上路了。走了约四天,来到一条大河。在渡过一座险峻的铁索桥时,他们突遇敌机的狂轰滥炸。受困于猛烈的战火,民夫们不得不将重伤的秦华礼搁置在桥面上。说来侥幸,炸弹把桥左边一条竹绳炸断后,桥面歪斜,却没有断。我眼看着敌机来回不停地投弹轰炸。敌机轰炸结束,两个民夫回来见我还活着躺在担架上,便又抬起我,跟随部队继续走。这是秦华礼的第一次大难不死。

十几天后,秦华礼的伤口感染化脓了,不时发出阵阵恶臭,还长出白色的蛆虫。长征中缺医少药是常态,盐水和尿液就成为伤员疗伤的灵药。每天到达休息地,秦华礼就请民夫帮忙烧点开水,再放点盐,自己用旧布条蘸着盐水洗一洗。后来,伤口烂成一个小洞,他就忍住痛把布条塞进去吸出脓水后,再用尿水冲洗一下。那块深扎进秦华礼腿部肌肉的炮弹皮在整整折磨了他1个多月后,竟然冒了头,被他咬紧牙关拔了出来,然后用盐水洗洗,慢慢地伤口也径自痊愈了。这可谓秦华礼长征中的一个奇迹。

谈及长征精神是什么,秦华礼将其概括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信念和理想对青年人非常重要。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他在长征中的求学之路,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秦华礼原是四川大巴山脚下一个穷山沟的穷孩子,在红军入川时得知这是穷人的队伍,就加入进来,1935年被选送到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到了学校,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学习用品和教材,秦华礼称之为三无学校我们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野外、在树林子里面行军学习的。第一堂课,是老师教学员怎么削铅笔。这铅笔是部队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大家之前都没见过,也不知道怎么用。第二堂课,是学英语,从ABCDE开始。学英语是最难的。秦华礼就想了个办法,行军时每个人背个小木板,上面写着英语和汉语,后面的人就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着小木板背单词。没有纸,平常写字就用铁锹把地面磨得很光,老师讲电工、讲欧姆定律、讲串联并联……最后,他们在草地的中间举行了毕业仪式,正式成为了通信兵。

长征中,电报机电池为前方部队淘汰下来,常常电量不足。有一次,不懂化学的秦华礼将已腐烂的电池锌皮层层扒开,舔舔里面的液体,又咸又苦又涩,琢磨着里面应该有盐,于是就尝试着把电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盐水的竹筒中长时间浸泡。再次使用,竟然电量十足。

正是有着坚定的信念,秦华礼才克服重重困难,在长征中、在沙场上百炼成钢。他前半生学习通讯知识,后半生培养通信人才,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通讯事业。而他的精神,也在薪火相传。今天南京邮电大学的校庆,同学们还是会举办跑步比赛。他们说:我们的第一任院长,是用两条腿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我们要把这样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传递下去。

驮着革命走向胜利的白龙马

人物小传:肖福,原名肖荣连,福建长汀人,1917年生,1931年参加红色赤卫队,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成为中共正式党员。长征期间在中央军委工兵营任班长、排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工兵连长、团参谋长、工兵团长等职务,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工兵指挥部副参谋长、工兵学校校务部长等职,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任江苏省交通厅副厅长,1982年离休。2016512日逝于南京。

1933年,年仅16岁的肖福怀着杀敌为亲人报仇的信念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两年前,他身为红色赤卫队队长的哥哥在家乡福建长汀被捕遇害,母亲为阻止敌人带走哥哥也在家中被杀。

193410月长征开始后,肖福已是中革军委直属工兵营爆破连的一名排长。时隔80余年,肖福依然清楚地记得工兵的职责:工兵是红军前进中的开路先锋,要为部队铺平前进的道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夺船或扎竹排,漕渡部队过河,并在一线部队突围后破坏敌人的工事、碉堡,截断敌人追击红军的通道。毛泽东曾这样赞美红军工兵:他们像驮着唐僧跋山涉水远赴西天取经的白龙马。

当时条件非常困难,但执行的任务都是非常艰巨的。工兵的装备非常简陋,缺少战斗工程保障器材,只有动员指战员就地取材,砍毛竹、破竹丝、捆扎竹排架浮桥。堪称红军第一代工兵的肖福说:当工兵非常艰苦,其他战士的衣服总有干的时候,工兵因为要遇水架桥,即使在冬天衣服也经常是湿的。而且无论白天黑夜,都要执行保障任务,夜间还要随部队行军。湘江战役后,大家经历了极度的疲劳和痛苦,很多人走着走着就睡着了,可两条腿还在不停地走。有一次,肖福就扑通一声掉下了桥。两个战士急忙下河把他托上来,继续随部队前行。

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每一次的成功突围,都离不开肖福等工兵们艰苦卓绝的斗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强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例,肖福同样是亲历者。据他的回忆,为成功渡过金沙江,中央军委组织了三个先遣突击队。距离金沙江两百多里路程时,肖福所在工兵连奉命随干部团先遣突击队昼夜急速挺进,一天一夜后到达南岸渡口,并迅速漕渡到北岸,俘虏了北岸守江敌人,一举夺得7条木船。

依靠这7条木船,红军开始横渡急流险滩的金沙江。渡江的时候,肖福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8位中央领导都来了,工兵连连长韩乔生找到肖福,对他说由你负责把毛主席安全漕渡金沙江。接到这个任务,肖福既高兴又担心,因为当时的金沙江很不平静,一浪一浪的,木材都被旋涡卷进去了。尽管心扑通扑通直跳,肖福还是挑选好了几个强壮的战士和一个当地有经验的艄公。当天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和部队来到绞车渡口南岸。肖福沉稳地指挥几位战士划船,乘风破浪,顺利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送到了金沙江北岸。他还记得,下船后毛泽东主席对他们说:工兵同志啊,请你们再努把力,把我们中央红军全部安全漕渡!这就是我们红军的最大胜利!

前有天险,后有追兵,风急浪高,意志弥坚。肖福和战士们带领船工们凭着血肉之躯,奋战七天七夜,将全部中央红军漕渡过金沙江,后又成功强渡大渡河,从此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也成为肖福生前难忘的回忆。

7个昼夜的金沙江漕渡任务,战士们实在太疲劳了,为了提神保证漕渡安全,战士们集体创作了一首《渡江歌》:

金沙江水绿又清噢,

咆哮滚滚迎红军呀;

红旗跃过金沙渡噢,

艄公掌舵安全航啊。

英雄摇橹稳靠岸哎,

万军千马渡大江啊;

红军哥儿前程奔呀,

万岁红军世铭扬哎;

万岁红军世铭扬啊,

嘿嘿世铭扬哎,世铭扬啊!

80多年过去了,肖福依然清楚地记得歌词和旋律。一直到离世前,长征路上的那些血与火交织的往事,都是他最清晰而珍贵的回忆。

漫漫征程中的铁流后卫

人物小传:张力雄,1913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五军团第四十五团政委等职,参加过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以及高台血战、中原突围、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等战役,三过雪山草地。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如今回想长征,张力雄最大的感觉就是”“艰苦得很

这种苦体现在,一是走路多,尤其是夜路多;二是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三是打仗多。长征结束时,全国红军由原来的30万人减到3万人,全国党员也只剩下6万人左右——他们都是久经考验的革命骨干,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功勋卓著的张力雄,是其中的一个。

19349月底,张力雄接军团长董振堂命令,率800余名学员,在兴国老营盘白云山阻击国民党军。战役打了三天两夜,顶住了兵力是己十多倍敌人的轮番攻击,为红军主力集结转移赢得了时间。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仗。随后,张力雄率部集结到于都河边,从那里踏上漫漫远征路。

时任红五军团教导大队政委的张力雄,是带着毛泽东主席要争取当模范的叮嘱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路的。那是他当年1月去瑞金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召开的全国政治工作会议时,毛泽东勉励他的一句话。

在漫漫的长征途中,红五军团一直担任后卫,承担掩护和收容任务,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由于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张力雄所在部队被迫三过草地,受尽磨难。白天艰苦的行军已使人疲惫不堪,到了晚上还是无法休息。因为遍地沼泽,根本找不到一块干燥的地方,只能选一些稍突起的草包或小河边有灌木的地方宿营。汗水、雨雪把衣服全弄湿了,也找不到干柴生火烤干,只好三人一组背靠背坐着,利用彼此的体温将衣服慢慢地焐干,并借相互的支撑打个盹。刚一闭上眼,又是虫咬,又是寒风,使人难以入睡。作为过草地的最后一批红军,左右1000米内能吃的野菜早被先头部队吃光了,张力雄带领全团同志把皮腰带和土造牛皮斗篷拿出来,集中到供给处统一分配到连。

草地给张力雄留下的一个永恒记忆,是警卫员赖国标之死。他随我多年,我们感情很深。那天,当我准备尝一种新找来的野菜时,他抢过去先尝了。没想到,这一尝,就尝掉了他年轻的生命。临终前,他对我说:政委,有机会的话,给我家捎个信,告诉我的父母,我也参加了红军长征……’”

张力雄说:在最艰难的时候,我常常想起毛主席要我当模范的叮嘱,信心和勇气又来了。

193610月中旬,四十五团随红五军团到达甘肃会宁县境内,驻扎在离会宁城约30公里的华家岭一带。胡宗南等部数十万人马,妄图围歼红军。上级命令张力雄等在华家岭一线组织防御。这就是长征的最后一仗——华家岭战役,也是红军会师前后的十多次战斗中最为艰苦激烈的一战。

因为红军的作战工事都在光山秃岭上,没有树木遮挡,敌机的轮番轰炸和俯冲扫射使战士们伤亡剧增,副军长罗南辉也不幸牺牲。战斗中,正当张力雄抱着机枪向敌人扫射时,一梭子弹从他胸前掠过,他只觉得右胸像被什么东西擦了一下,手一摸才发现右胸口袋里一本厚厚的土造笔记本被子弹打得粉碎,所幸没有伤着身体,但站在他右侧的旗语员却被打断了左腿。经过两天一夜的殊死搏斗,红五军终于打退了6倍于己的敌人的数十次进攻,完成了牵制防御任务,确保了会师顺利进行。

长征之后,张力雄又经历了八年抗战、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出生入死,好几回差点丢了性命。尤其是高台血战九死一生,永远铭刻在了他心中。革命理想高于天,力克百战方为雄,诚如其名。

(根据本社视频组采访资料整理)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总编办电话:(025)83246532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