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争当全域旅游领跑者 开创“陶式生活”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0-12-21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 炜    

   江苏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宁杭生态经济带中心节点,面积1997平方公里,是一座千年崇文的江南古城,文旅底蕴深厚,7300年制陶史和瑰宝紫砂,赢得“中国陶都”美名。教授之乡、书画之乡、梁祝之乡声名远播。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称。宜兴东临太湖,南枕华东第一竹海,欲界仙都善卷洞乃中国溶洞旅游起源地,云湖畔矗立佛光山祖庭大觉寺。三氿镶嵌,五河穿城,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

  自2016年11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以来,宜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将宜兴整体作为一个大景区,以“中国陶都,陶醉中国”为主题,努力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各1个,4A级旅游景区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个,全国文保单位7处,星级乡村旅游点200余个。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众多佳誉。

  强化组织领导,政策保障有力

  宜兴自古便有“阳羡山水甲江南”之美誉,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目前4A级景区有8家,3A级景区3家,免费公园和老街、故居、博物馆、大师工坊等旅游点处处皆是,乡村旅游和精品民宿等特色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如雨后春笋,“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投资超150亿元,对生态环境保护、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持续投入,为全域旅游打下了深厚基础。自实施“旅游振兴”战略以来,宜兴旅游业态不断优化,品牌逐步树立,人气持续升温,2017年国际旅游度假区和雅达生态园210亿元项目落地,2019年总投资200亿元的大拈花湾项目奠基,文旅产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宜兴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一方面宜兴的旅游资源适合于发展全域旅游,另一方面整合全域资源,将各具特色的分散的力量整合成全域旅游的大品牌也是大势所趋。

  早在2012年,宜兴便创新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的宜兴市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高位统筹管理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017年,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的三大领导小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旅游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高位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设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统筹两大旅游重镇;组建总资产超200亿元、下属54个子公司的城建文旅集团;组建涵盖全市400余家涉旅企业的“1+8+N”旅游协会体系。同时,建立“6+1”重大项目推进机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大旅游项目部门联合会审等制度,将全域旅游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实行原创双百分制差异化旅游考核标准,形成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合力。

  2017年5月28日,宜兴召开2017年全市旅游振兴暨“两区同创”动员大会,动员部署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区创建工作,下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每季度召开相关工作推进会议,编制和实施《宜兴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从强化全域旅游规划统筹、深化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强化全域旅游用地保障、优化全域旅游要素体系、加大旅游品牌营销力度、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7个方面统筹着力,统筹交通、商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各条线政策力量多维度出台相关政策,为加快推进宜兴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政策保障,推动宜兴向全域旅游新时代大步迈进。

  敢为人先,打出高水平创建组合拳

  全域旅游,规划先行。在江苏全省率先通过的宜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宜兴将城市定位为文化生态国际旅游城市,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引领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高标准编制《宜兴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以《全域旅游规划》为龙头,《乡村旅游规划》《宜兴市智慧旅游规划》《宜南山区旅游发展概念性规划》等专项规划为骨干的“1+N”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并创新推出旅游项目专家预评审制度,形成业态评估报告作为立项重要参考,确保旅游规划落地实施。

  突破全域旅游痛难点,需要敢为人先的气魄。宜兴将生态文化旅游业定为三足鼎立产业结构之一,推出10亿元项目引导资金、旅游用地“五个一批”工程等实招,3年新增旅游项目建设用地3434亩,占国家下达新增指标54.7%,引进亿元以上重大文旅项目22个、总投资662亿元,蒋建宁、陈向宏、吴国平三位业界领军人物在宜兴亲自实施3个百亿元项目。出台“先照后证”政策,破解民宿合法身份难题,为乡村民宿颁发特种行业许可证315张,免费安装治安管理和无证入住系统;成立旅游专家委员会,实施“陶都英才”工程、培育乡土人才和成立大师工作室。除专项旅游发展政策之外还创新举措,各条线在发展乡村旅游、农业农村、旅游绿化、旅游展会、美丽乡村建设、旅游风景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制定了23项集成政策,各条线全方位合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发展全域旅游,宜兴讲究的是真投实干。3年来宜兴旅游公共配套等投入财政资金达124.5亿元。投资超30亿元新改建9条旅游公路,累计100余公里,打通2处隧道,新建绿道20公里,推出免费旅游直通车,打造“宜路陶醉”公路品牌,以江苏最高分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投入近30亿元打造文化中心,“东氿之花”成为城区文旅集聚区。投资2000万元在高铁站改建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投资1500万元建成市、度假区两级智慧旅游工程,投资1000万元建设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统筹推进民宿、文创、康养等业态发展,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洑西和白塔上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成龙池山自行车公园等10个体育公园、10处森林旅游地,创成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等。推动陶瓷等传统制造业向文旅延伸,创成省级工业旅游点2个。多措并举、全面发力为全域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宜兴坚持着力在优良的秩序管理与安全保障上下功夫。突出共治共建、齐抓共管,宜兴成立文化旅游安全生产专委会,构建“四联环”工作模式,形成从预防免疫、信息感知、监管诉调到扶助服务的安全秩序闭环:数据联网,打造旅游指挥调度系统和大数据平台,与省市、企业、横向部门均无缝衔接;投诉连线,线上线下咨询投诉渠道畅通,信息中心实施旅游舆情监控;检诉联动,成立旅游巡回法庭、旅游警察、旅游市监、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一站式旅游综合监管办公室;服务联勤,创新推出A级诚信旅游单位、旅游推荐单位标准。被列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县,实名注册志愿者32.03万人。

  强化立体营销,打响“中国陶都”新品牌,让全域旅游创建落到实处,产出成果。宜兴建立并持续优化市、局、镇园街道、基层单位四级营销体系,多层次采用展会展览、高铁营销、名人营销、抖音、直播等方式,阵地式赴客源地进行书画展、紫砂秀、非遗展示、演艺推介等立体营销。持续打造“茶禅四月到宜兴”和“金秋十月醉陶都”两大旅游季,80余场活动覆盖全年全域,设计推出“陶式生活”系列游线路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中国陶都,陶醉中国”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开拓创新,争当全域旅游领跑者

  为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面高效开展,宜兴坚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优化,在江苏省率先设立副科级建制20人行政编制的旅游监察大队、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旅游信息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的政策保障。“五个一批”工程破解旅游用地难;“先照后证”解决民宿身份尴尬;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租赁破解乡村旅游配套难题。设立旅游项目专家预评审制度,专业把脉“一票否决”确保规划落地。建立重大项目“6+1”制度,“预审+代办”让旅游项目步入“高速时代”;出台乡土人才和大师工作室认定办法,推动传统技艺与文旅融合。

  业态融合百花齐放,公共服务特色鲜明。宜兴先后发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细则》《农业1+N模式白皮书》,获评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县。一镇一特,各镇均有旅游主题和节庆,获评“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特色小镇群”。创成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最美休闲乡村4个,国家美丽乡村示范村1个、国家森林乡村1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全国最美村镇等国家级荣誉不胜枚举。构建“1+9+N”市、镇、村三级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政企共同出资运营全域旅游免费直通车,率先引进神州租车,形成“政府搭台、市镇合力、社会参与”的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运营机制。创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7个,打造优质企业共建共享的区域性公共品牌阳羡茶、宜兴红、文创宜兴等。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7座,其中3A级旅游厕所5座,2A级旅游厕所20座,A级旅游厕所76座,切实提升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全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宜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污染,大力实施城乡一体的环境治理,将超全市域36%面积划为生态空间,关停化工企业338家,投入28.4亿元实施污染防治重点工程844项,空气优良比率达到82.5%,“到深氧界深呼吸”成为旅游金字招牌。实施矿山环境整治项目60个,修复工矿废地1.5万余亩,废弃矿坑建成网红公园、悬崖酒店、A级景区。投入22亿元完成全部3324个自然村环境整治,5个10亿元级特色田园产业园加速壮大。被列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省2个生态保护引领区之一。率先实现“五个城乡一体化”。华东百畅残山剩水改造生态天堂登上央视,化工重镇周铁转型发展文旅产业摘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太湖畜禽水产养殖整治打造莲花荡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太湖生态湿地修复创新路入选江苏生态环境十大先进典型。

  智慧旅游,科技助力,个性定制的科技与服务在宜兴旅游中得到充分体现。宜兴智慧旅游工程两次荣获“江苏省智慧旅游示范项目”。4A景区实现全景智能导览。与支付宝合作打造宜兴全域旅游总入口。融文旅宣传与信息化管理的“智慧镇村”个性化定制电视平台所有镇村全覆盖。

  旅游火了,百姓富了,持续增收的富民模式在宜兴亮点突出。探索农民“变网红、变股东、变业主、变员工”的“四变”路径:培训百名陶瓷文旅直播网红大众创业;实施“飞地模式”“土地经营入股”等富民模式,核定村民持股28.18亿元;龙隐江南整村租赁模式登上人民日报头版;洑西村的乡村旅游联合体、白塔村的乡村旅游合作社、西望村的校村合作、美栖村的“基地孵化”以及邬泉村的一、二、三产融合等模式亮点频出。村级稳定性收入全面超2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

  全域旅游看宜兴,4年来坚持不懈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给宜兴带来的变化令人瞩目,其示范意义也十分值得关注。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许夕华介绍,目前宜兴城乡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金镶玉”转型发展路径得到广泛赞同。宜兴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全国制造业百强县,以及在全国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等百强县榜单均名列前茅,是江苏乃至全国产业、城市、生态、农业、文旅等各领域发展最为均衡的地区之一。经济强劲而开发强度却只有20%,这代表了一种符合经济内在规律的发展模式、科学路径,即:推动“紫玉金砂”为代表的文化与“青山滴翠”为象征的生态深度融合,以全域旅游来对冲产业转型阵痛,这对于经济发展处于宜兴身前的“标兵”、身后的“追兵”,和饱受环境问题困扰的传统制造业发达地区,都具有超越旅游本身的借鉴意义。

  中国陶都,陶醉中国。青山绿水,紫玉金砂,是宜兴特色鲜明的“陶式生活”新底色。目前在宜兴“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陶式生活”发展成果共享理念深入人心。紧扣“深耕生态文旅融合,创造陶式美好生活”的全域旅游主战略,三大4A景区、龙池山自行车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大量文旅景点免费开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镇、村全覆盖。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服务的大开放理念,引进最优质的市场主体打造好山好水好文脉,实现外部资源不断引入,让市民游客共享宜兴“陶式生活”,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正是对全域旅游发展初衷最好的诠释和践行。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