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体会百姓情感 珍视红色口碑

——以民间故事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25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唐建军    

   高尔基曾经指出,如果不了解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就不可能了解劳动人民的真正历史。同理,了解党的口头历史,有助于全面了解党的真正历史。

  党的口头历史是人民群众围绕中国共产党发生的历史事件、人物经历编创,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民间的历史。党的口头历史往往深刻反映和揭示了党的本质以及党与人民、时代的历史关系,是人民群众对党感恩、崇敬、爱戴之情的充分体现。作为人民心声的直接表达,党的口头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艺价值、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是人民群众为党创造的宝贵财富,以其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表现方式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党的文字历史的有力补充、党的革命与执政正义性的情感依据、当代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

  党的口头历史存在形态多样,广泛散落在海量的歌谣谚语、歌曲故事、戏剧曲艺、电影电视之中。本文仅以民间故事为例,初步探讨党的口头历史的保护与传承。

  党的口头历史内容丰富。时间上,贯穿党的成立、革命和执政的整个历程。地域,涉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有的甚至发生在海外。人物方面,上至革命领袖、英烈劳模,下到基层党员、普通士兵。情节方面,不乏革命、建设、改革方面的大事,更多的是表现党群关系、家风轶事、神奇传说等动人故事。

  从题材来分类,大体包括11个方面。一是赞美破除封建迷信,如《吉鸿昌扒神办学》,讲吉鸿昌在家乡扒了姑姑堂里的神像,办起学校供穷孩子上学。二是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如《周恩来卖报》,讲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在重庆亲自走上街头叫卖《新华日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三是表现革命前辈机智勇敢,如《刘少奇跑龙套》,讲刘少奇混进戏班演出,成功摆脱便衣追捕。《贺龙智打武当拳》,讲贺龙表演武当拳迷惑敌人,在武当山大摆空城计,掩护部队转移。四是表现革命队伍英勇善战,如《抗日英雄邓铁梅》,讲东北抗日英雄邓铁梅百步穿杨,枪法出众,威震敌顽,迫使敌人给运粮队伍让出道路。五是表现官兵平等,如《毛主席硬是不坐滑竿》,讲遵义会议后,部队转移途中老百姓见毛主席辛苦,给他做了一个滑竿,毛主席硬是没坐。后来拗不过群众的情谊,让给护送伤员的老太太坐。《苟富贵 勿相忘》,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个乡政府主席罗瞎子与毛泽东相约,如果革命成功,毛泽东管理天下,他还叫毛泽东“老毛”。新中国成立后,罗瞎子在人民大会堂叫“老毛”,旁人吓一大跳,可毛泽东不但没有怪罪,还十分高兴遇见故人。《王震挨打》,讲解放大西北战役中,三天三夜没吃饭的王震在炊事班拿了个馒头,被炊事班班长打了。事后王震不但没有给炊事班班长穿小鞋,还助他当上连长。六是表现军民一家亲,如《罗荣桓和“神马先生”》,讲罗荣桓请神马先生给坐驹治病,帮助神马先生渡过高利贷难关。《李先念修面》,讲李先念不计前嫌,重拾剃头手艺,给开明人士修面。七是表现革命队伍简朴作风,如《周副主席夜宿甘泉堡》,讲抗战后期,周恩来在去延安的路上,不住县城旅店住骡马小店,不吃肉粉汤吃平常百姓吃的小米饭、炒土豆,不喝酒喝泉水。八是表现领导带头遵守群众纪律,如《贺老总赔老碗》,讲抗战初期,贺龙的马在耀瓷厂打破了老碗,贺龙主动向老板做出赔偿。九是表现秉公执法大义灭亲,如《车耀先关押父亲》,讲车耀先为推行禁烟法令,把抽大烟的父亲关进班房,回绝母亲放人的请求,禁绝烟害。十是表现群众对革命英雄爱戴之情,如《一块银元》,讲贺龙为民解忧,用一块银元换取群众的一块铜板。战斗中这块铜板受菩萨指派挡住子弹,救了贺龙一命。《游击队的信猴》,讲皖南游击队黄山支队与猴子交上朋友,其中一只小猴会给游击队望风、送密信,它看见敌人进山围剿,通知游击队撤退,最终被敌人杀害。十一是带一些神性的故事,《神被》《朱德的铜面盆》,讲朱德送给老百姓的日用品能为穷苦人治疗疑难杂症,能惩罚地主老财,给他们带来报应。

  这些红色故事与党的文字历史形成对照、互补,呈现为党的个体的命运史、性格史、精神史,具有鲜明的口头历史的特点。一是著述人方面,著述人不在庙堂,不是史学家,而是大多不识字的“下里巴人”,包括农民、工人、艺人各色人等。而且是什么行当的人讲什么行当的故事,如种田人讲种田的故事、剃头匠讲剃头的故事、船夫讲渡船的故事、养鸭的讲养鸭的故事。讲述人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形成观照视角的差异,文字历史是官方视角、全知视角,口头历史是民间视角、局部视角;属性的差异,前者是官方文化,后者是民间文化;以及行为动机的差异,前者是命题而作,后者是自发而为。二是史料来源上,文字历史的素材未必是亲历的,口头历史是亲身经历或亲耳听闻的。三是逻辑上,文字历史是理性的,诉诸理性思维,言说的是客观存在的事,注重符合事实;口头历史是情感的,诉诸感性思维,言说的是自己想说的事,注重情感宣泄。四是叙事焦点上,文字历史是宏大叙事,记载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伟大历程中的大事件、大人物、大结果,阐述蕴含其中的大道理;口头历史是人物故事,讲述艺人眼中鲜活的人物,表现共产党人个体的传奇、情感、思想,表达群众对他们的真挚感情。五是载体上,文字历史是物质载体,如书籍、图片和音视频,口头历史是非物质载体,历史故事存在于艺人的记忆里,在他们的心中、脑海中,因此口头历史的传播通过口头、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传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六是存续性上,文字历史是固态的,相对稳定,不易改动;口头历史是活态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存在流变性。史随人走,容易造成人走史失的现象。

  随着文化自信的建立、红色旅游的推进,特别是今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效开展,红色故事的保护、传承迎来新的机遇,在认知度、传播度、影响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口头历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的不足。目前对党的口头历史的认知处于自发状态。没有提出党的口头历史的概念,进行门类的正式确认,对党的口头历史的资源总量底数不清、存续状况不明,相关理论研究文字难得见到。二是保护工作机制呈零星态,缺乏主管机构,政策、人员、资金支持没有保障,存在任务化、阶段化现象,工作的持续性和力度有待观察。三是演述人老化断档。第一代演述人大多已谢世,红二代讲述者也已进入老年,演述传承人培养方式单一,涉及面不广,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四是受众人数减少。革命翻身做主人的老听众逐渐作古,对新听众来说,当代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冲击、肢解文化传播语境,历史虚无主义的浊流侵蚀党的口头历史,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使旧的故事主题在现代生活中过时失效,造成党的口头历史的生存环境萎缩,吸引听众困难重重。

  党的口头历史是党在人民心中的口碑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习党的口头历史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更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珍惜党的口头历史,一是要提高认识,进行确认抢救。对党的口头历史进行概念命名,确立专业学科门类,开展搜集、建档、研究和数字化保存,为传承利用提供前提条件。二是确立保护机制,促进持续传承。给党的口头历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等待遇,纳入国家各级非遗保护体系,借助非遗保护经验,开展传承发展工作。纳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通过各级党校、网络教育平台,以全体党员为宣传对象,开展普及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宣讲传续,让红色基因薪火相继。三是融入文化旅游产业,激发党的口头历史存续力。保护党的口头历史的整体文化生态环境,将党的口头历史内容丰厚的村落打造成红色景点景区,让党的口头历史演述人进景区开展常态化讲演,提高红色旅游历史含量,结合实际增强景区的红色氛围,让党的口头历史成为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抓手。与艺术创作结合,扩大对涉及党的口头历史的艺术创作扶持力度,结合当代受众的欣赏习惯,在音乐、舞蹈、雕塑、美术、曲艺、舞台和影视剧创作中活化党的口头历史,让党的口头历史在各类艺术传播渠道绽放,获得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战斗力。

  (作者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