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一诞生起就闪耀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前进的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凝结而成的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精神命脉。
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科学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指明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资本主义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暴露出存在的很多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的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不仅在于它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更在于它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其本身的丰富内涵具有巨大的传承价值,并且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呈现出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景象,士子坐而论道、求教诸方,不同流派的思想互相碰撞、自由发展、并存于世,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思想争鸣的局面。即使在封建统一王朝建立后的秦汉时期,法家、儒家思想先后被确立为正统的统治思想,其他流派的思想也并未消失殆尽,而是继续在各自的轨道上衍生发展,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输送养料。至明清时期,封建正统思想受到挑战,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等有识之士提出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的思想文化,“心学”“民本”“维新”各种思潮迭起……历史表明传统文化生态始终处于开放包容的状态,能够容纳不同流派的思想,使这些思想求同存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全面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可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更加深厚的基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容相通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共通性。我们要发掘两者的共通性,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更广的结合,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持续强劲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方面具有共通性。在中国传统典籍中,有不少关于理想社会的表述。如:“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统治虽然贯穿了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但“大同社会”一直是先贤圣哲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模式。先秦诸子也有许多关于“大同社会”建构治理的美好设想,以孔孟民本主义为代表的儒家流派提倡的是圣人治下君臣父子纲常分明的纵向结构的“大同社会”;墨家提倡的是兼爱互利、选贤举能的扁平结构的“大同社会”。仔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样貌,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有着不少相似性。共产主义强调财富共有、人人平等、互相关爱、诚信协作,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同社会”的构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更加具体的角度勾勒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面貌,大大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格局。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具有共通性。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各流派,都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对民本思想的重视。“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思想一直是封建社会施政的重要理念,民心向背也历来被视为衡量封建统治成功与否的关键。庄子思想中主张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同样是重视民生的体现,只有百姓民生休养好了,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社会才能发展得繁荣富足。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人人平等、重视个人发展,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人类解放,建造共产主义社会,从更高层面明晰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和谐治理的实现路径,确立了人生而平等的合法性与重要性。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本思想方面有着相似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领域具有共通性。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浩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既表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也凸显出对实践的注重。如既有“无为而治”、以退为进的思想,也有儒家士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古人讲“格物致知、事必躬亲”,也是强调要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来获取正确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经验,后来就衍生出“格物学”这一专攻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谱系中,有厚重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同样,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任何真理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发展动力,始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唯一路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认知事物途径方面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辩证法思想方面具有共通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藏着很多体现辩证法思想的要素,为中国传统文化披上了一层朴素哲学的神秘面纱。如阴阳五行说、易经八卦、天干地支、太极武术等,将有与无、柔与刚、生与灭、形与神、天与地、动与静等看似二元对立的现象以辩证思维重新演绎,展现出古人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思考。同样,辩证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解决矛盾,始终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坚持整体与局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角度与方法方面有很多共同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路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就要去除。要加强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的青年人才。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培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诞生的社会背景不同,所面对的社会经济形势也不同,要客观看待两者之间的相通性与差异性,以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体系建设为目标,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结合。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