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强富美高 | 文化建设

唱响信仰之歌 铸造民族之魂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信仰之歌》音乐评论摘编
发布时间:2022-09-27     稿件来源:龙虎网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硕士研究生必修课《音乐文化管理》课程教学中,将《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简称《信仰之歌》)列为指定阅读教材,任课教师章世和、唐姝娴通过对歌曲的解读、赏析和交流互动等方式,使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思想艺术内涵,用音乐艺术拨动心弦,让雨花英烈的精神净化心灵,引起热烈反响。在第九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撰写的音乐评论中摘编部分片段,以此缅怀雨花英烈和无数为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先辈们。

  郑茜文:有幸了解了《信仰之歌》组织创作的优秀案例,从中吸取到很多精髓,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歌曲中的雨花烈士事迹,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老师在分享的过程中讲到的有一些对我触动非常大。我认为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多汲取一些年轻人的想法和思路,在创作人群中加入一些年轻的血液,这样可以让活动的受众群体更加广泛,也让年轻一代的接受程度更高。
  朱妍儒:听完《信仰之歌》系列歌曲的组织创作过程,我既欣喜又感动。一方面由于老师真挚、生动的讲述,使我切实了解到大型作品的组织创作过程具体是怎样一步步搭建并完成的;另一方面,我也在聆听其中一部分作品时再次深深地为雨花英烈的精神所震撼。
  王紫:我们有幸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接触了《信仰之歌》组织创作的优秀案例,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从中学习到很多精粹。该案例的创作内容,很多都能从具体的人和事物入手,视角也非常丰富。这种真实发生存在过的故事,更能打动听众,引起大家的共鸣,更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战士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面,令人动容。
  张雨:《信仰之歌》教材虽薄,但其精细的编撰在入手的第一刻便能让人看到其背后创作者的用心与踏实。我认为,观一本书的目录便能知其大纲,本书大纲清晰深刻,整本书的歌曲按照目录的大纲严谨排列,不杂乱、不浮华,言简意赅。全书都以歌曲搭配解读,且紧随科技步伐,配有适时的二维码,能够供读者在线听取音乐,真正意义上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在看完之初我有一个小想法,如果能在歌曲的后面附上正谱伴奏就更方便音乐者进行演绎了。
  陈苔:在刚拿到《信仰之歌》的时候,就被目录里鲜明的标题所吸引……光是看三个部分的标题,就能感受到这必定是一份充满了信仰力量的歌曲集。在阅读《信仰之歌》的歌词解读中,有一句深戳我心:“真正的英雄只参与耕耘,不参与收获”。是的,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的生活,他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黄铂舒:非常感激老师分享给同学们这么有意义的一本作品集,整篇歌曲集让人感受颇深,英烈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不禁让人热泪盈眶。翻阅整本作品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与烈士丁香有关的两首歌曲《我就是你》和《丁香花开了》。这两首作品所体现的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奋斗精神、坚定信仰,无一不感染着我们,把红色文化变为感人艺术作品,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李昱蕾:在课堂上老师主要介绍了两首歌曲《十九岁》和《恋》,在其中我受老师的邀请与汪野同学合作朗诵其中的一首歌曲《恋》,感触很深。对于英烈之间的爱情,因为革命献身,暗恋也留下深深遗憾感到悲痛不已!非常感激老师分享给同学们这么有意义的一本作品集。《信仰之歌》整部作品集的编排都很好,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创作理念都是非常精益求精。但是这么好的作品知名度却不够高,并没有让广大人民都能聆听了解,还是有点可惜的。
  张泽清:曹顺标在年仅19岁时就英勇就义了,而我的19岁那年才刚上大学,和同学们每天在大学的校园里读书,和朋友们一起愉快的玩耍。而曹顺标在同样年纪里却是身陷魔掌、历经死亡,即使那时候刚好又遇到了他喜欢的女孩子,他还没有来得及表白,没有来得及和心爱的女孩一起互诉衷肠,双宿双飞。但是在大义面前,他依旧选择英勇就义,让我很是动容。
  刘婕:每首歌曲都有歌曲的解读、音频和文字的结合,更能将革命精神映入听者的心。值得一提的是,在歌曲解读中不仅仅有对于歌曲内容的解释,还有关于歌曲旋律的元素解释,这样的解读能够帮助听者有效的进行歌曲的理解。感谢教学组能为我们提供那么具有深刻意义和学习价值的《信仰之歌》,从书里到书外都能感受到深深的匠心。
  陈思祺:当我拿到这本资料的时候,第一感觉是非常用心。资料的内容非常丰富,将歌曲的歌词,歌词解读,完整谱例完全罗列下来,在备注里更是标明了歌曲的获奖情况,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这首歌曲。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首歌曲的下方还有听歌的二维码,这极大地方便了对歌曲感兴趣的人群,再来看看排版,选择的是将歌词、歌曲解读以及听歌的二维码放在一起,通过对歌曲解读的认识,再来看歌词,会有不同的感觉,文字的了解结束后,开始聆听,整个学习的效果都提升了。
  王燕婷:初见《信仰之歌》时,我的感觉是很震撼的。“信仰”二字本身,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感,使人心生敬畏,又让人感到坚定。19首作品的标题,字里行间透露着雨花精神,夹杂着丝丝血腥味但又散发生命的甘甜。当我听到这些歌曲时,视觉上带来的感受一下子变得更加立体了,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情绪表达,让每个故事拥有自己的记忆点,音乐用它独有的力量诉说着雨花台的故事。
  孙梦璐:打开教学案例《信仰之歌》,我被这本书给震撼到了,有完整的歌词、还有歌词解读、谱例,可以说是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完美的呈现出来了,页面的排版和布局也十分整洁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可以看出制作的用心程度,最终才得以呈现这么完美的效果。再阅读下去,三个乐章三个小标题,层层递进,可以感受到这种感情的逐渐增强。特别是阅读了每一首感歌曲背后的故事后,更加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刘书君:我认为这三个乐章的编排就十分妥帖,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我们成长于和平年代,成长于一个物质富足,吃穿不愁的年代。而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我们更应该了解前辈的付出,记住前辈的苦难。
  王璐瑶:在看完老师分享的《信仰之歌》教学参考资料后,我感触颇深。至此我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之前刚开学时老师让我们研读的《丁香花开了》这本书,当时看完了书我依旧沉浸在书中人物的故事里久久不能缓过劲来。我觉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我听着歌曲看着这些歌词,仿佛感受到那些歌曲里的人物就在我的眼前,活灵活现。
  郭晨雨:《信仰之歌》是老师在这学期音乐管理课分享给我们的教材,第一感觉是全面和用心,不仅内容丰富,有诗词、歌曲解读、完整谱例,还有用来听歌的二维码,非常用心。三个乐章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又首尾呼应。我们发现了烈士的“光芒”,跟随他们的“足迹”,了解了他们的事迹,给予我们奋斗的“力量”。从第一首歌《走进雨花台》到最后的《再访雨花台》,仿佛把听众带到了雨花台,亲自瞻仰了雨花台的烈士们。
  丁月:由于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之深,通过大量搜集、整理资料,以查找阅读的方式了解了每一位创作者的创作历程,作者们把对先烈的崇敬和感动都转化成了创作的不竭动力,投入极大的热情,将心中丘壑化为笔底波澜,化为心中的“信仰之歌”,化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我认为,《信仰之歌》这本书是每个人都应该去读的必读书目,对于党员同志来说就更加需要了。这本书直戳读者心灵深处,我们这一代青年有这样的机会接触到,就更应该去弘扬和传承。
  李璐璐:《信仰之歌》系列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相遇恨晚!针对这一点个人提出一些推广上的建议。第一,《信仰之歌》如果做成情境融入式演出,我第一个买票看!如果有需要实习的任务,我也第一个参加!第二,通过组织文艺活动的方式,将《信仰之歌》改编成合唱、小表演等形式作为学生学习党史、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针对高校学生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直接演唱,表演;对于非专业学生可以采取朗诵的形式表演,对于中小学生可以采取情景剧表演。
  刘金璇:《信仰之歌》系列歌曲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一首歌曲都有歌曲对应的详细解析,配有单独的歌词、曲谱,更贴心有录音的音频,细心程度可想而知。《信仰之歌》系列歌曲无论是在策划上、立意体现上、内容完备上以及版面设计上,都有着创作者得巧妙心思,在音乐创作上已经展现得非常出色,作为还在学习过程中的我,我觉得我需要的是向创作者致敬和学习,认真钻研、细细研读《信仰之歌》,将知识内化。
  《音乐文化管理》课程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响应国务院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在学院 “全员导师制”的理念与运行机制之下,明确学院专业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尤其在艺术硕士课程设置上,面对未来学生择业就业等实际问题,从“教”与“学”,“学”与“用”等角度结合艺术硕士培养体系考量,在课程上设置音乐文化管理课程。深化音乐教育课程与运行机制,面向广阔教育天地,紧跟最新理论前沿,培养复合型艺术硕士人才。
  基于“全员导师制”机制,区别于培养表演人才路径,从实际学生未来就业选择以及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等出发,在课程设计上,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音乐文化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理解并参与音乐文化管理的学习中;在课程建设上,基于概念、方法、实践等要求,设置“四大”课程模块,包含音乐文化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欣赏评价在内课程构建。课程内容上,结合学科性质,基于音乐文化管理的有关理论与法规的梳理等,做出阶段性分层次构建;教学方法上,以兴趣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结合,结合当下的理论前沿,尤为关注有关的社会教育资源,不断调整深化课程内容。
  《信仰之歌》简介:
  《信仰之歌——雨花颂系列歌曲》(简称《信仰之歌》)由南京市文联、南京市音乐家协会组织创作,用音乐艺术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2017 年——2019 年共推出 19 首歌曲,先后在驻宁高校和各剧院演出、传唱,受到专家和听众好评,获得多个奖项。其中,十首歌曲入选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南京文学艺术奖,一首歌曲入选第十四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展播二等奖、江苏省“微党课”视频征集评选一等奖,两首歌曲入选第三届、第五届紫金合唱节合唱比赛规定曲目。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